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当前位置:首页 > 趣味生活

春节拜年 的礼仪是什么

Q1:春节拜年的礼仪常识有哪些

正月初一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是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磕头作揖,拜年敬老。依传统习惯,初一这一天,是给族中老人拜年、从初二开始,便探亲访友了。俗话说,“外甥拜年,初二初三。”依习惯,外甥探亲首先要给外祖父母、舅父舅母去拜年,然后是姑父姑母,姨父姨母,依次排列。拜年是要分个亲疏远近的,这便是伦理之礼。正月初五叫“破五”,家家就要扫垃圾,倒脏土了。到这时候再拜年,就有点晚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拜年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了。电话拜年,电报拜年,电脑网上拜年,邮寄贺卡拜年,等等,都是可行的。宗族拜年宗族拜年的意义在于传承孝悌之道,发扬尊老爱幼之风,维护家庭的团结和睦,教育晚辈尊老敬长。拜年的礼仪教育青少年在家里养成懂礼节,知进退的良好习惯,以便将来到社会上也能尊师敬长,谦虚谨慎的去工作和生活。如果在家里就不能尊老敬长,到社会上就容易违法乱纪,所以,拜年的风俗是有教育意义的,决不是封建意识,而是优良传统。亲戚拜年亲戚之间,在新春佳节,互相探视、慰问、拜望、祝福,能够增进亲情,加强团结,沟通感情,传递信息。所谓亲戚,现在一般指的是由于婚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开始是凭着血缘关系来维护的,但是,血缘关系逐辈变远,需要通过礼仪来调节,比如,姑舅表亲之间,依传统,应该是外甥先给舅父母拜年,然后内侄再给姑父母拜年,这种伦理关系称为“娘亲舅大”,这种风俗包含有尊重母系的风俗。所以传统都说“外甥拜年初二三,过了初五门就关。”可见,给外祖父母、舅父母拜年,宜早不宜晚。不宜晚于初五。因为正月初五也叫“破五”,春节的黄金时期已过,家家都要料理生意,无暇整天招待客人了。朋友拜年朋友之间在正月里互相拜个年,一是为了祝贺新年,二是为了慰问健康,三是为了增进友谊。无论去年有多大矛盾,新年一拜,心情愉快,往日嫌隙,马上抛在九霄云外。所以,拜年虽然是个礼仪形式,却有极其丰富的道德内涵,轻视不得。现在家家都有电话了,为了不打搅长者,有时也可以打个电话拜个年。探亲访友之前,最好事前打个电话,问问对方家中方便不方便,免得主人一时应酬不开。在礼仪往来中,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Q2:春节拜年要注意什么礼仪

“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也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健康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到同辈亲友,也要施礼互贺。至今未曾改变这种礼仪,只是在形式上更多元化了。
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中国人自明清起始,对拜年礼仪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有着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份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拜亲朋也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这种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到了清朝年间,拜年礼仪有了升华。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一般说来,平辈间拜年则拱手致语就行了。
首先拜家里长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的。
其次是走亲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贺礼。进门后还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接着就是礼节性的拜年了。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一般情况下,不宜久坐,客套话完了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也应择日回拜。
还有一种就是感谢性的拜年。凡过去一年中对人家欠情的,如曾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老师、师傅、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感恩谢意。
拜年习俗中最隆重的应该说是团拜。团拜,现在已成为国家级礼仪活动了,甚至还带有国际性,一些与中国友好的国家会致电中国政府贺新年;中国驻外使节也会举办春节团拜活动。“团拜”形式,大约起源于清朝时期,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就曾说过:“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如今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发短信、寄贺卡、礼仪电话和电报,都是一种新的拜年形式。寄贺卡时,也会同时寄上自己的名片。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某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古代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
早在宋代,亲朋好友之间就已经相互送贴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述道:“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剌,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应门,则皆却人不纳,或有闭门不纳者。在京仕者,有每旦朝退即结伴而往,至入更酣醉而还。三四日后,始暇拜其父母。”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
到了明清时,人们用“寸褚”、“红单”投谒代替拜年。这时的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蔽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中国人春节拜年是很讲究的。讲究的核心就是时间观念。
拜年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这是拜年的第一要素。
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好几小时,也难免影响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也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
送贺礼也十分讲究,这也是礼物也拜年要素之一。
贺礼一定要送的得体。给长辈、教师、师傅拜年时,应适当带点礼物。礼物既不宜太昂贵豪华,又应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鲜花,送上一张精美的贺卡,近年已成为都市现代人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
拜年贺礼物还应讲究卫生、安全。比如,别人送给自己的糕点,一般不宜转送他人,否则食品在“旅游”中难免会腐烂变质;给年迈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应该有益于对方强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费甚至引起误解;赠送花炮之类,则万万不能去购买伪劣产品。
此外送贺礼还应注意节俭。
自己如果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恋人、同事等,既可表达真挚的情谊,又可显现自己的才华。
拜年时还一定要注意礼节和言谈举止。邻里相坐、同学相逢、朋友相聚,皆应“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纵然平日有所积怨,亦不应提起,至于聊侃时不谈粗俗之事,不讲无聊低级话语,就更是常识、常理了。

Q3:春节拜年的传统礼仪?

今天是大年初二,很多媒体都宣传今天是女儿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初二回娘家其实是我国独生子女后一种现象,初一在婆家,初二回娘家。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初四才是女儿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在过去,大年三十家里人都很忙,中午前要准备好贡品上供,下午同宗族的一家男人们要到祖坟上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三十晚上要守岁,要灯火通明。初一开始拜年,首先是给自己的“爷爷奶奶”拜年,给父母等长辈拜年。其次是给大爷大妈,叔叔婶子们拜年。最后是同宗晚辈堂兄弟们一起给乡亲邻里拜年。这些人都住在一个村里,离得不远。那时拜年要磕头的。初一中午要在自己家吃年饭喝酒,下午休息玩牌聊天等。初二早上家里所有的男人们都要一起送“爷爷奶奶”了,要到祖坟上烧纸,放鞭炮,家里女人们要把贡品撤了。早饭后男人们开始到自己的舅舅等亲戚家拜年,中午一般都是在舅舅家吃饭,这时可以在舅舅家和一大帮表兄弟们见面一起喝酒畅谈。这可能是舅舅比较亲的缘故吧。初三要到出嫁的姐姐或妹妹的公婆家拜年,这可能是对出嫁女家长辈的尊重吧。初四出嫁的女儿和女婿孩子们一起回娘家拜年,中午必须在娘家吃饭,由哥哥弟弟陪同,这是最讲究的一顿酒席,当晚还要赶回婆家。初五要在自己家吃破五饺子,预示着狭义的年已经过了。但广义的年可以持续到十五。十五之前还要到其他的亲戚朋友家去拜年。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