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基于WLAN的无线城市建设研究

发布日期:2021-03-22 01:13:15

摘要: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无线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已成为衡量一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从无线城市网络建设出发,详细阐述了网络建设过程中网络规划、网络组网等环节,并对研究成果加以提炼,结合工程实际,对在某市的实际建设案例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希望能为以后的无线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网络建设;网络规划;组网方案;无线城市

中图分类号:TN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824(2014)04-0090-05

0引言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无线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已成为衡量一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尺。无线局域网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技术以其灵活性、可扩展性、经济性和高速率等特点,成为建设无线城市的理想技术。但由于WLAN网络使用频段较高(2.4 G或5.8 G),且属于公开频段,加上损耗较大,易存在频点及网络间干扰。若网络规划或组网方式不合理,则会带来各种问题,降低用户体验,影响收益[1]。

本文着重对无线城市网络规划及组网方式进行探讨,并对某市的无线城市工程实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为以后的无线城市建设和应用提供参考。

1无线城市网络规划

一般而言,无线城市应由政府牵头建设,或由政府与运营商合建。在进行网络规划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此要素。基于WLAN的无线城市规划与普通WLAN规划流程相似,可分为网络勘察、网络覆盖规划、网络容量规划和网络数据规划这4个步骤[23]。由于本文更偏重于工程宏观设计,对网络数据规划部分就不再赘述,只对无线城市网络规划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流程做进一步介绍。

1.1基本原则

1)根据现有数据流量分布、用户聚集区域和客户需求等,结合现有的网络分析系统。以室外热点建设为主,室内热点建设为辅。已有室内分布系统的区域,可通过共享室分系统的方式快速部署WLAN网络。无线城市因为本身的半公益特点,在覆盖方式上不是像国内三大运营商那样以室内覆盖为主,而是以大范围的室外公共区域覆盖为主,对个别高收益区域可进行深度覆盖,确保用户体验良好。

2)政企客户需求(政府机关)、普通用户投诉和重要商圈均是规划的重要参考因素。

3)在技术层面上,现阶段应该采取802.llN设备组网,但也可以在部分热点区域使用802.11AC设备展开试点,就目前的市售终端来看,主流的IPHONE4S/

5、三星S4和HTC ONE等均支持该技术。

4)在后期维护上,应改变传统观念,不再以网络监控为主,而是向用户体验改善转变。首先,应提高热点信息的准确性,对设备的安装位置、覆盖区域、工作状态、维护单位等均应详实可靠。其次,应充分利用现有WLAN网络管理系统,及时定位故障,处理故障。最后,利用网络优化相关系统,变被动处理故障为主动发现故障,通过提取分析数据,提前发现网络中干扰严重、信号弱等易出现用户投诉的区域,通过优化或工程手段及时予以处理,提高用户感知。

1.2网络勘察

现场勘查是成功部署的关键。首先要清晰了解用户对于网络的需求,包括用户密度、吞吐量、覆盖范围及网络期望等。同时网络所处的环境对勘查结果也有很大影响,需充分考虑天线位置、客观环境和外干扰等,最大程度降低对信号的影响[4]。而无线城市因为其本身特点,需要在室外公共区域大量施工,更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全程参与,在勘测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现场实际网络情况摸查,包括WLAN信号覆盖范围、强度和信道等,这样在后期数据规划时可以最大化避免干扰,部分重点保障区域也可以请政府相关部门出面,要求已有覆盖的运营商关闭其WLAN信号,避免相互干扰;

2)根据场景特点,尽量选取用户最多的时候进行勘察,以便更加准确地预估用户数和所需带宽;

3)现场勘察时必须有政府相关人员陪同,对可以施工的位置应尽量多选取,以备日后使用;

4)对有线网络的组网结构、带宽资源和设备位置等也要一并核实,便于评估有线部分是否满足设计需求;

5)交换机的放置位置、供电方式、接地和防雷等需要落实清楚。

1.3网络覆盖规划

无线城市网络覆盖规划可以按照使用场景进行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以下2种场景3种方式,室内场景主要有单独布放方式和共享室内分布系统方式;室外覆盖场景主要有室外型AP覆盖方式[5]。

1) 单独布放方式。

单独布放方式是目前最简单、应用最广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在热点区域单独布放无线访问接入点(access point,AP),利用设备自带的全向天线实现重点区域的覆盖。该方式的特点是AP部署较为简单,但覆盖范围受限于AP的布放位置。对用户量很大的热点地区,可采用此方式进行覆盖。但是需要注意这种方式对设备的布放位置要求较高,不仅要最大化地对需求区域进行覆盖,还要考虑到易于维护和防盗等因素。

覆盖区域较大或用户数过多时,可以通过布放多个AP满足需求。但需注意合理规划信道和布放位置,这样一是可以规避干扰,二是可以使用POE交换机进行供电,避免因现场供电困难而造成AP无法开通。需求覆盖区域不大时,可以考虑由单个100 MW功率的AP完成覆盖。

但是对于大型的会议室,一般是结合会场容量,使用小功率AP进行直接布放。但在设备摆放时要注意尽量整个会场均能覆盖到,同时在信道规划上要尽量隔开相互干扰的信道,并将AP功率适当降低,同时开启设备间的负载均衡,尽量避免设备出现邻频干扰,影响用户使用。

2) 共享室内分布系统方式。

日前很多高档写字楼或者大型商圈卖场,在建设的同时就已经完成了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在后续新建WLAN网络时,在施工条件和链路预算均满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共享已有的室分系统进行快速开通。 该建设方式的特点是WLAN网络,2G/3G,4G,语音网络共享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周期短、覆盖面积大。但在方案设计时,需做好链路预算,避免建设后达不到预期效果。对用户量较大的区域,也可考虑单独布放AP满足容量需求。

3)室外型AP覆盖方式。

对于步行街、校园室外、居民休闲区等以广覆盖为主、兼顾容量的地区,可以使用室外型AP覆盖方式。这种方式AP一般安装在高处,使用内置全向天线或外接高增益天线实现信号覆盖,具有部署方便、投资小收益高、易于维护等特点,但需注意由树木、广告牌、玻璃等障碍物引起的衰减。在规划时需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1)室外信号干扰较多,环境相对室内更加复杂,需要合理规划信道和布放位置,最大化规避外干扰,有条件的可以使用5.8 G设备;

(2)WLAN为共享带宽,因此在设计时尽量考虑光纤直连,保证设备带宽充足,提高用户体验;

(3)室外WLAN信号的覆盖效果受客观环境限制,一般不会太好。因此在功率上不易设置得太大,同时必须做好参数优化,保证在一定区域内用户体验良好即可。

1.4网络容量规划

WLAN网络容量的计算都是根据用户需求和场景需要来进行的。在规划网络容量时,需要知道网络中用户的分布状态,如用户流动情况以及用户位置的分布情况等。但由于实际网络状态总是不断变化的,对于以室外覆盖为主的无线城市网络更是如此,因此网络容量的计算,只是针对实际网络某一个特定时刻、特定状态下的容量计算,并不代表对网络一段时间以后的容量评估结果[6]。

网络容量规划可以从设备性能、覆盖范围、用户规模等几方面出发,估计出所需的AP数量,决定容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并发用户数。一般情况下:单个AP推荐接入用户数定为2025个,考虑到设备性能和用户感知,进行容量估算时应按照每个AP设备有效接入20个用户进行估算;

2)最大用户数。工程设计中,由于设备厂家的不同,单个AP支持的最大接入用户数也不同。在进行网络保障,预估网络最大承载用户数时,也需要加以考虑;

3)吞吐量要求。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场景特点和用户行为模式:如会议室、大型商圈并发用户数多、单用户流量不大;学生宿舍并发用户数较小、单用户流量较高。因此,在实际设计时结合场景特点进行估算;

4)目标覆盖区域。根据目标覆盖区域,结合单独布放、共享室内分布系统等方式调整所需AP数量。

2无线城市组网方案

无线城市组网方案的核心是稳定,建议采用分层组网的网络架构,包括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3个部分。分层组网架构有利于业务的多样化发展、网络可靠性更高。

2.1接入层

接入层主要包括AP和接入交换机,对于大型热点,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汇聚交换机,该层主要用于允许终端用户连接到网络,并提供到汇聚层的上行链路。

在实际应用中有胖AP和瘦AP 2种组网方式。胖AP一般采用“胖AP+接入交换机”的组网方式,但由于胖AP的管理功能集中在AP设备里,无法统一管理,在建设、维护、优化时必须登录每一台设备分别进行配置,在AP数量较多时工作量过大[7]。瘦AP一般采用“瘦AP+接入交换机+接入控制器(access controller,AC)”的组网方式,AP的管理功能全部上移到AC,统一的资源管理可带来如下优点:

1)管理功能强大。实现业务配置、数据配置、认证计费、移动漫游以及用户等所有功能的统一管理。

2)开通维护方便。在瘦AP开通的时候,先是将AP所需数据全部加载在AC中,然后在瘦AP接入网络的时候,AC自动将配置文件下载到瘦AP中。这种方式可以让工作人员不必到现场,在机房或者办公室就可完成对瘦AP的开通,同时,后期的维护和优化也可远程进行,十分方便。

3)多元化业务提供。能够提供推送页面定制、定位跟踪和VOIP等多种业务。

2.2汇聚层

汇聚层主要包括AC和汇聚交换机,采用的是“汇聚交换机+AC”的组网架构,主要用于接入层数据的汇聚、传输、管理和分发,并提供到核心层的上行链路。一般情况下, AC有集中转发和本地转发2种组网方式:集中转发减轻了核心层和接入层的数据配置量,用户VLAN由AC直接透传到宽带接入服务器 (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BRAS);本地转发减轻了AC的转发压力,但AP至BRAS间连接的设备均需要配置用户VLAN,不仅增加了配置量,还存在二层环路风险。因此,在AC处理能力满足需求的前提下,推荐使用集中转发的组网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AC建议采用1+1或者N+1冗余备份方式,提高业务稳定性。

2.3核心层

核心层主要包括BRAS,远程用户拨号认证系统(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 in user service,RADIUS)和Portal服务器等设备。其中,BRAS一般是用于连接、汇聚用户的流量,再通过与RADIUS,Portal服务器等配合实现用户接入的认证、计费、IP地址分配和管理功能。此外,该层还可以对业务种类或用户等级进行识别,实现业务差异化控制。

3无线城市工程实例

对城市的管理者而言,推进无线城市的建设,无疑将有利于普及互联网应用、提高市民信息能力,汇聚人气、优化商务和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例如上海,就已经正式启动“iShanghai” (“爱上海”)无线上海服务标志,在公共场所以适度免费方式向所有市民开放WLAN服务,不仅方便了市民日常网络需求,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竞争力。

下面就以某市的无线城市工程实例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以后的无线城市建设和应用提供参考。

3.1工程背景 2012年年底,某市政府和电信运营商一起启动了无线城市项目,把WLAN网络建设和民生应用充分结合,在为大众提供便捷公共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电信运营商自有业务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其品牌知名度。

该项目采用“政府政策支持、协调引导、大力推动;企业投资建设,经营管理,运维服务” 的运营模式,利用WLAN网络无缝覆盖,打破地理空间阻隔,在辖区范围内提供随时随地的高速无线上网服务,让广大市民在外出游玩时尽享无线城市带来的精彩生活;同时也满足政府在城市管理、市政交通、商业推广等方面的需求,助力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后期业务需求扩展上,企业事业单位还可以与政府、电信运营商进行协商,开发移动电子商务、社区无线监控、企业信息化等相关应用。计费上由于工程属于公益性质,所有用户均为免费上网,由市政府对电信运营商按年进行统一补贴[8]。

3.2工程建设思路

这次工程主要是对行政区主要公共室外区域进行WLAN覆盖,经过充分讨论后,决定充分利用市区内已有公话亭,内装室外500 MW型AP设备的方式进行建设,对于覆盖不足的区域,新建公话亭加强覆盖。从图1的无线城市网络拓扑图可以看出,AP上行采用光纤直连方式,不再在本地新建接入交换机,直接接入汇聚交换机,交换机部分连接采用分组的形式。BRAS终结用户连接请求、汇聚用户的流量,并与认证系统、计费系统相配合实现用户接入的统一认证、计费和管理功能。该项目的组网架构仍是典型的分层组网方式,包含完整的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网络覆盖方式采用的是室外型AP覆盖方式。AP设备放置于专门定制的公话亭内,通过光纤直连接入交换机(9303,5328),然后接入汇聚交换机9312和华三AC,最后上联至核心层BRAS设备。其中,AC和汇聚交换机S9312均是采用1+1备份,避免设备故障引起大范围业务中断。

计费认证方面,由于考虑到工信部颁发的文件要求,用户上网数据必须能溯源,能定位到使用的个体上,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认证计费操作:任意运营商的用户,在该行政区WLAN覆盖区域内连接上指定SSID,会弹出一个定制的认证页面要求输入手机号后,会在手机上获得一条包含动态密码的短信,用户输入动态密码后即可实现对互联网的访问,具体界面可以参见图2。

3.3工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工程建设中,虽然承建的主体会有所不同,但有些问题是共通的:

1)对于无线城市建设而言,最好的建设方式还是政府与运营商合建,这样不仅业务宣传更为方便,后续维护也更有保障。而在国内的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电信的优势更为明显。因为中国电信建有随处可见的公话亭,将AP设备放置于已有的公话亭中进行信号覆盖,这样不光建设成本可控,对市政设施和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最小。

2)对于现在主流的室外型AP设备而言,采用的都是802.11N技术,最大物理速率高达300 Mbit/s。为了避免有线宽带产生瓶颈,建议采用光纤直连汇聚交换机的方式,这样不仅网速更快更稳定,同时也给予了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3)政府作为无线城市的主体单位,不仅应做好工程建设时的市政协调工作,还应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包括业务使用方法、广告投入等。

3.4无线城市应用

无线城市之所以作为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不光在于它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便捷的随时上网服务,更在于它能提供多种多样的定制业务,这是传统3G/LTE技术所不具备的,也是无线城市采用WLAN技术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就对无线城市中的几种热门应用进行介绍如下。

1) 用户定位。

广义上的用户定位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确定用户的位置,现在的主流移动网络技术均可实现,而基于WLAN技术的用户定位则可以更近一步。因为普通的移动网络技术可以定位用户在哪个基站下,但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很广,用户定位不够精确。而WLAN技术则可以将用户定位在单个AP下,这样的定位更为精确。而对于无线城市而言,正需要这样精确的用户定位技术。通过提取每个AP的用户数、流量等信息,可以确定哪些地方是用户聚集的热门地区。对于政府而言,这些地方潜在的商业价值就大为增加,在以后城区规划发展时,这些数据就可以作为重要参考。扩展开来,对于一个商场的经营者来说,哪些地方用户黏性较高,卖场规划就可以做相应调整,以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

2) 定制页面推送。

对于主流移动网络技术而言,要实现定制页面推送,有一定技术难度。而对于采用WLAN技术的无线城市而言,则易于实现。政府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定制一个包含商业价值或者民生政策等的推送页面,在用户进行认证或者使用过程中进行推送。这样不仅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也可以在有重大突发事件时,给在线用户及时推送消息提醒。

3) 智慧商圈。

无线城市的价值不光在于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如何更好地让城市智能起来,让广大市民切身体会到城市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也非常重要。而开发“智慧商圈”应用,可以建成由WLAN、智能触屏终端、PAD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构成的智慧商圈信息服务平台,在有限的区域内提高附加值,增强顾客黏性,增长人气。以该市正在开发的“智慧商圈”来说,它为消费者提供了公共交通查询、手机充值、酒店打折、智能停车、影院大片、休闲娱乐和网上购物等服务。用户仅仅通过这一个应用,就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日常所须的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的最新消息。

4总结

本文主要对基于WLAN的无线城市网络规划及组网方式进行了研究,并以某市的无线城市工程实例为蓝本,深入分析了它的组网架构、合作方式、功能实现方式和相关应用等情况,为以后类似合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金纯,陈林星,杨吉云.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4-8.

[2]麻信洛,李晓中,葛长涛.无线局域网构建及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10-15.

[3]刘乃安.无线局域网原理、技术与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1-16.

[4]高峰.无线城市:电信级WiFi网络建设与运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20-80.

[5]毛玉明,段景山,杨宁.802.11无线局域网组网方式与移动性分析[J].电信技术,2003

(10):20-23.

[6]胡霞,申燕. 高校校区WLAN的优化方案研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12):10-13.

[7]李红双,赵瑞,冯志杰,等. WLAN典型场景组网及网络优化案例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3

(5):44-48.

[8]王栋.浅谈WLAN无线优化技术[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

(12):25-26.

  • 基于WLAN的无线城市建设研究_ey6JalZwJi.

  • 基于WLAN的无线城市建设研究_.docx

  • 类似文档请点击tags标签查看,或者站内搜索: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