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唐守正_唐守正简介

发布日期:2021-02-13 08:52:07

<h2><strong>简介</strong></h2><h3><strong>人物介绍</strong></h3><p>唐守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森林经理和林业统计研究工作。</p>1963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1963年7月-1978年9月在吉林林业调查规划院工作,1981年毕业于北师大数学系获硕士学位,198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概率论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85-1986年在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1982.1-至今在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工作。<p>唐守正长期从事森林调查、森林经理、森林数学及计算机数学模型技术在林业中应用的研究,先后获得8项科研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出版2部专著1部译著,主编四部专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90余篇。</p><p>大学毕业后曾在基层林业调查队工作十多年,青年时代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热心科技革新。</p><p>70年代,在调查队时提出“利用航空照片蓄积量材积表测定森林蓄积量的</p>数量化回归调查方法”不但调查精度高而且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功效3-4倍。设计了基于遥感资料的数量化森林蓄积量调查方法,证明了轮尺测树各向直径平均值等于围尺测径值。<p>80年代中期以后,提出预测大面积森林资源动态的广林龄转移矩阵模型,推导出同龄纯林自稀疏方程式,根据模型相容性原理提出全林整体生长模型,导出全林整体生长模型与单木模型之间的关系,提出动态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模式、定量评价经营措施的方法等。</p><p>“六·五”期间,提出“广林龄转移模型”,主持设计完成我国第一个“全国用材林森林资源预测系统”,为制定我国七·五林业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p><p>“七·五“期间,他系统的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引入林业界,专著“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为各种数值分析所编制的“IBM-PC系列程序集”在全国推广应用。</p><p>“八·五”期间,在主持完成的有关森林资源现代化管理及林分生长模型的研究中,提出森林资源管理三个反馈环的管理模式、创造性地提出全林整体模型理论和经营措施效果定量分析方法,解决了由于各类模型不相容而造成的各类林业数表相互矛盾的问题,并完成应用这些理论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显著的提高人工林经营水平。 “九·五”期间,在基础理论和建模思想的研究中取得显著成绩。他提出的“同龄纯林自稀疏理论”建立了森林生态学中两大理论(3/2自疏律,平均生物量和密度的相依律)的联系,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p><h3><strong>主要获奖成果如下:</strong></h3><p>1、全国用材林资源发展趋势的研究,1986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用于森林资源调查的卫星数字图象处理系统,1990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用于森林资源调查的卫星数字图象处理系统,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4、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林业中应用及其IBM-PC系列程序集的研究,1991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我国南方人工用材林森林资源现代化经营管理技术,1995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6、自动调控一元立木材积表数字模型研究,1995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7、廊坊市地籍计算机管理系统,1996年获国家土地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8、我国南方人工用材林森林资源现代化经营管理技术,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二元立木生物量模型及其相容的一元自适应模型系列, 1999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p><h3><strong>成就</strong></h3><p>唐守正主持的部重点课题“全国用材林资源发展趋势的研究”获1986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国家科委课题“用于森林资源调查的卫星数字图象处理系统”获1</p>988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p>主持完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林业中的应用及IBM-PC系列程序的研究”,系统地把近代数量分析方法引入中国林业生产和科研及教学中,获1991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p><p>主持的“林分动态模型及模拟技术研究”提出了全林整体生长模型的概念及模型相容性原理,成为林分生长模型的基础理论。</p><p>主持我国南方人工林集约经营管理技术研究,提出了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由决策,信息和实施三个反馈环组成的管理模式,成功地把全林整体生长模型应用于人工林集约经营管理技术,并提出定量评价经营措施的方法等,把中国森林经理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该项成果获1995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主持</p>林业部重点项目“二元立木生物量模型及其相容的一元自适应模型系列研究”获林业部199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等。<p>1991年被国务院和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被国家4部委授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p><p>由于唐守正为科研事业和科研建设做出贡献,1990年被国际数学会列入世界数学家名录。</p><p>中国科学院院士,森林资源专家,数学家,中国工程院信息学院名誉院长。</p><h2><strong>科研项目及论著</strong></h2><h3><strong>科研项目</strong></h3><p>唐守正近5年科研项目:</p><p>1998-2001:森林资源监测指标体系和先进技术的引进:131万:国家林业局</p>1999-2002:东北过伐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33万:自然科学基金<p>2000-2003:立体视觉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研究:10万:林科院重点基金</p><p>2001-2003:东北天然林生态采伐更新技术研究:150万(正在滚动):国家林业局</p><p>2001-2004:数字林业关键技术的引进:150万:国家林业局</p><h3><strong>参与著作</strong></h3><p>1、图算法在抽样误差计算中的应用林业勘查设计 1976.1期;第一作者</p>2、围尺和轮尺误查的理论比较吉林林业科技1977,第一作者<p>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译著1979科学出版社。第二作者</p><p>4、在森林资源调查中应用数量化回归估测方法的误差估计林业科学1979.3期,第一作者</p><p>5、自旋变相过程的多元偶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第3.4期;第一作者</p><p>6、长白山树高曲线的配置林业勘查设计1980.2期;第一作者</p><p>7、自旋变相过程的可逆性数学学报1982.525卷3期.第一作者</p><p>8、紧距离空间随机连续的FELLER过程不变测度集的构造数学年刊5A1.1984;第一作者</p><p>9、利用卫星磁带数据估计森林蓄积量方法的研究_实验结果与分析世界遥感会议论文集1984;第二作者</p><p>卫星</p>10、利用卫星磁带数据估计森林蓄积量方法的研究–原理和方法遥感技术研究与应用资料汇编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第一作者 11、扩散速度有限的多物种反应扩散过程的存在性及唯一性应用概率统计 1985,1卷1期;第一作者<p>12、多元统计分析方法1986中国林业出版社..第一作者</p><p>14、唐守正,利用对偶回归和结构关系建立林分优势高和平均高模型.林业科学研究,1991.4(增):57-62</p><p>15、唐守正,广西大青山马尾松全林整体生长模型及其应用,林业科学研究,1991,4(增):8-13</p><p>16、唐守正,关于的讨论;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2,(3):48-49</p><p>17、唐守正,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与地理信息系统.林业资源管理,1993(3):32-40</p><p>18、唐守正,李希菲,孟昭和林分生长模型研究的进展.林业科学研究,1993.6(6):672-679 19、唐守正,同龄纯林自稀疏规律的研究.林业科学,1993.29(3):234-241</p>20、唐守正,关于两相抽样森林面积和蓄积统计的原则,森林资源管理,1996(4):17-21.<p>21、王雪峰,唐守正,直径结构模拟中的核方法与直方图及列点法的比较分析,林业科学研究,1996.9(5):469-474.</p><p>22、唐守正,使用两相抽样计算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原则,森林资源管理,1996(4):17-21.</p><p>23、唐守正,1997,一种与直径分布无关的预测林分直径累积分布的方法,林业科学,33(3):193-201。</p><p>24、唐守正,1998,中国森林资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学通报,33(11)2-6</p><p>25、唐守正,李勇,1998,林分随机生长模型与RICHARD模型,生物数学学报,13(4)</p><p>26、唐守正、胥辉、张会儒、1998,树木干物质率测算方法的研究,北林学报,20(3)</p><p>27、唐守正,1998,用数学方法构造林学理论模型,院士思维一491-501</p>28、唐守正,关于可持续经营研究中的一些问题,1998,林业资源管理,98特刊。<p>29、唐守正,张淑梅,1998,度量误差模型及其应用,生物数学学报,13(2):161-166.</p><p>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p><p>30、唐守正,我国森林资源与环境,1999,科学新闻周刊,20期,5页。 31、唐守正,李希菲,黄请麟森林经理学,2001,21世纪林业发展丛书林业科学(绿色乐章)第五章144-169</p><p>32、唐守正,中国森林资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1,3:26-31.</p><p>33、唐守正主编,东北过伐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p><p>34、唐守正主编,森林经营单位级可持续经营标准指标测试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p><p>35、唐守正主编,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p><h2><strong>相关访问</strong></h2><p>加快林业发展应对全球变暖</p><p>——访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唐守正 </p>经历了刚刚过去的这个暖冬,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全球变暖这一科学预言离我们越来越近。科学家预测,全球变暖趋势将愈演愈烈,将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如何缓解这一趋势,已成为各国科学家致力研究的课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唐守正说,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状况,是应对全球变暖的有效措施。<p>唐守正说,工业生产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森林却能够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这种能力在学术上被称作碳汇,碳汇是森林与生俱来的众多功能之一。</p><p>有关研究指出,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木材,大约需吸收1.8吨二氧化碳当量,放出1.6吨氧气。根据世界粮农组织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价报告,世界森林仅在其生物量中就储存有2380亿吨碳,而生物量、朽木、森林凋落物和森林土壤中碳储存量相当于大气中碳含量50%以上。利用造林再造林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成为国际气候公约的重要内容之一。</p><p>唐守正说,中国林业在减缓全球变暖方面潜力巨大。中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全国林业用地面积2.85亿公顷,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p><p>中国大约还有5700万公顷适宜造林的无林地,按照规划造林,年可吸收12.26亿吨二氧化碳,造林和再造林是提高中国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手段。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森林质量较低。德国、法国等林业发达国家森林蓄积量每公顷高达200多立方米,世界平均水平超过100立方米,中国森林蓄积量每公顷平均只有85立方米,发展空间很大。</p><p>提高中国森林经营水平,加速森林生长,也是提高中国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手段。唐守正说,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在气候公约谈判中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承担减排的压力。建立包括碳排放交易在内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和有关基金制度,既有利于中国生态建设,也有利于积极应对有关全球变暖的国际谈判。</p><p>唐守正说:过去20年中,由于中国政府持续不断地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森林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明显增强。按照林业发展规划,今后50年将净增森林面积9000万公顷。“积极参与碳汇的研究和探索,推动中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将中国林业建设融入到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活动中,将进一步提高中国林业的社会地位,为林业发展赢得更好的机遇”。</p>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