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杨祚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9 13:15:36

杨祚

      三国时期燕王公孙渊部下将军。公孙渊叛魏后被司马懿讨伐,受命迎击司马懿,被将军胡遵击败。司马懿领军突袭襄平,杨祚等被迫撤军营救。司马懿军至首山时杨祚再次被派往迎战,又败。司马懿围襄平城其间投降。

 

历史资料

  《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公孙度条目

       景初元年,乃遣幽州刺史毌丘俭等齎璽书徵渊。渊遂发兵,逆於辽隧,与俭等战。俭等不利而还。渊遂自立為燕王,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节,假鲜卑单于璽,封拜边民,诱呼鲜卑,侵扰北方。二年春,遣太尉司马宣王征渊。六月,军至辽东。渊遣将军卑衍、杨祚等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餘里。宣王军至,令衍逆战。宣王遣将军胡遵等击破之。宣王令军穿围,引兵东南向,而急东北,即趋襄平。衍等恐襄平无守,夜走。诸军进至首山,渊復遣衍等迎军殊死战。復击,大破之,遂进军造城下,為围堑。会霖雨三十餘日,辽水暴长,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雨霽,起土山、脩櫓,為发石连弩射城中。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将军杨祚等降。

       译文

      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7月,魏派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毋丘俭等,以玺书召时为辽东太守的公孙渊归服曹魏,公孙渊不从,并与毋丘俭统领的魏军战于辽隧(辽宁海城西),魏军作战不利而败退。公孙渊在辽东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衙署,又遣使招降鲜卑,并时常派兵出没于魏的北方进行骚扰。 

  238年正月,魏明帝再派司马懿将兵4万人征伐辽东。公孙渊派将军卑衍、杨祚等步骑数万人坚守辽隧,魏军主力潜渡辽水,直捣襄平(辽阳)。公孙渊恐襄平有失,急命卑衍、杨祚等回师襄平。两军在首山(辽阳西南7.5公里)展开激战。卑衍、杨祚所率的辽东军抵御不利而遭失败。时值酷暑,阴雨连绵月余,太子河水暴涨,魏军乘船抵于城下,昼夜强攻。城内粮尽,饿死许多人,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象。民心动摇,军心涣散,守将杨祚等首先向魏军投降。公孙渊乞降未成,8月,城破后,仅携子及数百骑突围向东南方向逃窜,被魏军追击,斩杀于太子河边。司马懿入城,杀死燕王府中公卿百官1000余人。从此,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皆为曹魏所有。

 

《三国志·魏书·公孙渊传》

         宣王军至,令衍逆战。宣王遣将军胡遵等击破之。宣王令军穿围,引兵东南向,而急东北,即趋襄平。衍等恐襄平无守,夜走。诸军进至首山,渊复遣衍等迎军殊死战。复击,大破之,遂进军造城下,为围堑。会霖雨三十余日,辽水暴长,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雨霁,起土山、修 橹,为发石连弩射城中。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将军杨祚等降。

 

 

演义传记

大将军埋伏夏侯霸夏侯威杨二无心恋战

 

相关阅读

  景初元年(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字文懿)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市),改纪年为绍汉元年,下设文武百官,与曹魏抗衡。同时派大将军卑衍、杨祚领兵数万,依托辽河的有利地势,坚营高垒,准备防御魏军的进攻。  第二年正月,魏明帝曹睿将司马懿从长安召回洛阳,商量如何平叛。司马懿主动提出,只率4万人马前去讨平叛乱。曹睿担心兵少路远,难以取胜。司马懿说:“兵不在多,只要善于计谋,就能出奇制胜。”曹睿一听,非常高兴。但仍有些担心,便进一步问道:“你估计我军出动后,公孙渊会采取什么对策呢?”司马懿答道:“放弃襄平,主动转移是上策;防守辽河,阻击我军,是中策;坚守襄平,就要当俘虏了。我判定,公孙渊绝对不会弃城退走,他估计我们孤军深入,不能坚持长期作战,必然要依托辽河的天然屏障阻击我军,这是次等、下等的计策呀,岂有不败之理!”“那么,你估计这次远征辽东,往返需要多长时间呢?”曹睿又问。司马懿胸有成竹地说道:“前去需要100天,回来需要100天,作战需要100天,休整需要60天,一年时间足够用了。”曹睿见司马懿对如何作战的方案了然于心,非常满意,便派司马懿率军4万前往辽东平定叛乱。  公孙渊得知司马懿将要亲自率兵前来,很是害怕,立即遣使向孙权求救,表示愿意臣服于东吴。孙权同意出兵伐魏,声援辽东,但同时写信给公孙渊说:“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敌,深为弟忧之。”  景初二年(238年)三月,司马懿率领步骑4万,从洛阳出发,魏明帝亲自送出西明门,并命令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儿子司马师送过温县,并令郡守等地方官吏沿途拜见。司马懿率军经孤竹,越碣石,逼近辽水。这一年,司马懿已经59岁了,比当年曹操远征乌桓时还大7岁。他老当益壮,满怀胜利的信心,领兵远征。六月,魏军到达辽河西岸。这时,卑衍、杨祚已在辽河东岸筑起了一道长达六七十里长的防线,修建了坚固的营寨。魏军到达后,卑衍采取坚守不战的办法,企图与魏军长期隔河对峙,想用时间拖垮魏军。  司马懿看罢地形,便命令一部分士兵大张旗鼓地向敌军的南翼猛攻。卑衍和杨祚见魏军攻势凶猛,惟恐南翼江防被破,急调精兵前去救援。这恰恰中了司马懿的声东击西之计。司马懿见燕军的精锐部队已急赴南翼,便立即亲率大军从燕营北部偷渡辽河。过河后,随即命令部队沉掉了渡河的船只,毁掉了浮桥,逼近燕营。并傍辽河构筑工事,摆出了一副持久作战的姿态。然而,司马懿并不发动进攻,却率领主力绕开敌营直奔襄平而去。众将不明白司马懿的意图,问道:“将军只围困而不进攻,又绕开敌营而走,太不能显示我军的威力了吧?”司马懿解释道:“敌军凭借坚固的营寨,企图疲惫以至拖垮我军,我们如果去攻打,岂不正中敌人下怀?兵法上说,攻其必救,就可迫敌出战。敌军主力集结在辽河一线,后方空虚,我军直指其老巢襄平,他们必然回兵救援。那时,我们不就可以乘机大量地消灭敌人了吗?”众将恍然大悟。  魏军一举突破辽河天险,并弃营不攻,直扑襄平。卑衍、杨祚万分惊慌,生怕老巢空虚不保,立即率领全军回援襄平,企图堵截魏军。司马懿待燕军进到适当地点,命令奔赴襄平的兵马回师猛击,连续发动三次大规模的进攻,三战三捷。卑衍、杨祚率领残兵败将,慌忙逃回襄平城内。司马懿乘胜进军,兵临襄平城下。

这时,正值多雨的季节,襄平地区连降暴雨,加上辽河河水猛涨,淹没了两岸大片地方。襄平城四周,变成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乡,有的地方水深达数尺。魏军急切不能合围,营帐全都泡在水中。有的官兵提出转移到高地扎营,司马懿传令道:“有敢言迁营者斩首!”都督令史张静违反命令又要求迁营,果然被司马懿斩首示众。魏军被迫泡在水中,处境十万困难。公孙渊乘机命令城中的部队与老百姓出城放牧、打柴。有的将领见有机可乘,就要求消灭出城的敌军,司马懿不准。一个名叫陈硅的问他:“将军过去打上庸时,八路并进,日夜攻打,只用了6天,就攻破了城池,杀掉了孟达。现在我军远道而来,反而不急于攻打敌人,是何道理?”司马懿笑道:“那时,孟达兵少粮多,可供一年,我军人数4倍于敌而粮食不够一月,以一月图一年,怎么能不速战速决呢?以4人攻打1人,则是可以速战速决的,所以不计死伤,猛攻上庸,实质上是与他竞争粮食。现在情况不同了,敌众我寡,敌饥我饱,又逢大雨,难以速战速决。此次出兵辽东,不怕燕军坚守,就怕燕军跑掉。目前,我军虽少,但粮草充足;燕军虽多,但粮草将尽。如果消灭出城放牧、打柴的燕兵,抢走他们的牛马,在我军没有完成合围的情况下,不就等于迫使燕军拚死逃跑吗?公孙渊依仗人数众多和雨天大水给我军带来的困难,继续坚持,不肯认输。我们何不将计就计,主动示弱于敌,让他们安心。等到雨停、水退、敌军粮尽之时,再发动攻势,不比现在捡点小便宜强得多吗?用兵的诀窍在于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变化啊!”众将听罢,莫不钦佩司马懿的才智。于是,司马懿率领部队,一面继续合围襄平,一面暗中赶做大批楼车、钩梯,待机攻城。  不久,雨停了,辽河之水亦渐渐退去,魏军也完成了对襄平的包围。接着,司马懿抓住燕军粮草基本断绝之机,对襄平城发动了猛烈的攻势。司马懿指挥魏军将士筑起土山,登高俯射城中,其箭如雨,昼夜不息。又在城下挖地道,以求伏兵人城,上下结合,还配以楼车、钩梯,轮番进攻。时过不久,公孙渊支持不住,遣使出城求和,要求魏军先撤出包围,然后他自缚请罪。这种缓兵之计,哪里能骗得过司马懿?司马懿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并将来使斩首。公孙渊忙又派卫演到魏营,请求允许他送儿子当人质,以图解围。司马懿让卫演捎话给公孙渊:“既敢对阵,或战或守或走,三者都不能,就应降应死,岂有求和之理。不必送子当人质!”公孙渊无奈,只好硬着头皮死命抵抗。但是,他的士兵早已饥疲不堪,军心早已瓦解,大将军杨祚首先开城投降。司马懿挥军入城,一举击毙燕军7000余人。公孙渊无路可走,便率军从南面突围,企图杀开一条血路逃生,结果被魏军杀死于乱军之中,余部全部投降。  襄平城被攻占以后,所谓燕王朝的其它几个郡都望风而降。平叛作战果然只用了3个多月。第二年春,司马懿按照原定的一年计划,如期班师回朝。  平定辽东之战,制止了公孙渊的分裂割据,维护了已经形成的统一局面。足智多谋的司马懿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创造了一个孤军远征、以少胜多的杰出战例。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