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隐太子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9 11:58:57

隐太子

隐太子—-李建成(589年~626年),唐高祖李渊长子。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西南)人。对唐朝的建立颇有贡献,曾统兵平定河北的刘黑闼。后其弟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一箭射死,建成诸子亦被世民全数处决,不留活口。李世民继位后,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隐”。贞观十六年五月,又追赠“隐太子”。

人物简介

  李建成,唐高祖李渊长子。小字毗沙门。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反隋,密召他与其弟李元吉至太原援助。授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侑为恭帝,改元义宁。恭帝封李渊为唐王,封建成为唐王世子,开府置官属。义宁二年(618年),李渊即位,李建成为皇太子。文治上,李渊出宫征战之时,他便坐镇京师监国;根据民事他们商讨颁布了均田制、租用调制。在振兴农业的基础上,商讨颁布了唐律、科举制,建立律法和宣扬教化。武功上,他积极组织谋划,与父起事。一路夺取西河、智取霍邑、大败屈突通,最终率先攻下长安。后在监国时期仍然智破刘黑闼,一统天下;并且一直重点布防北边,进行小范围内打击(并大多胜利)和筹划向突厥全面开战。但由于世民被削兵权,心生恐慌,于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告建成、元吉淫乱后宫之罪,翌日李渊召二子入宫,同众大臣审核,至玄武门,建成被世民所杀。元吉为尉迟敬德所杀。世民继位后,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

人物生平

历史记载

  《旧唐书》记载

      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反隋,密召他与其弟李元吉至太原援助。授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李渊

         李世民于武德九年(626)六月三日,告建成、元吉淫乱后宫之罪。翌日,李渊召二子入宫,同众大臣审核。至玄武门,建成被世民所杀,时年三十六岁;元吉为尉迟敬德所杀。建成长子太原王承宗早卒。次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并坐诛。立隋炀帝孙代王侑为恭帝,改元义宁。恭帝封李渊为唐王,封建成为唐王世子,开府置官属。义宁二年(618),李渊即位,立建成为皇太子。李建成为人豁达宽厚,长期在京辅佐李渊确立唐初大政。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被迫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617年,李渊在长子建成的协助下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向李渊诬告李建成和李元吉秽乱后宫,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在宫

        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之后,李世民逼宫囚父。3天后(癸亥),李渊不得不将李世民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八月…癸亥,诏传位于太子。太子固辞,不许。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赦天下;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免租调二年,自馀给复一年。),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参见《旧唐书》《李建成传》: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u2018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u2019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事后封玄武门九将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有人认为由于李建成是这场斗争的失败者,而史书又是胜利者所写,因此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史书中被写成昏庸无能之辈,并且再三陷害李世民。最骇人听闻的说法是说李建成曾在酒中投毒,李世民便吐血数升。但

《开创盛世》李建成(张子健饰)是,史学界也对这一类的史料产生怀疑。投毒事件其实十分可疑,那时兄弟早已势成水火,李世民又怎么会去东宫和建成喝酒?如果李建成真的想杀害弟弟,哪有毒不死的道理?人的血又有多少,李世民吐血数升未死,岂不是医学上的奇迹?因此不少史学家认为:李世民为了替自己的行为寻求正当理由,便在史书中捏造历史,栽赃李建成。当然,也有人认为,即使已经势同水火,但是李建成请李世民去喝酒,李世民是不可不去的,因此中毒时间虽然夸张且令人怀疑,但是却不可证明是真是假。

史实分析

  一、李建成是李渊反隋活动的协谋者和组织者

  关于太原起兵,李渊为首谋已有多文论及,故不多叙。对李建成,我们可以从留下来的不多的历史资料中来分析他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李渊密谋反隋思想萌于大业九年,这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当时迅猛发展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其标志是大贵族杨素之子杨玄感黎阳起兵反隋。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开始为其前途寻找出路。二是李渊亦是贵族后代,又握有关右十三郡兵,还应当时“李氏当为天下”谶语,受到隋炀帝的猜忌,史载“帝以渊相表奇异,又名应图谶,忌之”。这就是李渊反隋的历史背景。但由于时机不成熟,只好表面沉湎,庸碌以掩其心。史称李渊“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密运雄图。“

  在这种背景下,李渊密谋反隋非常谨慎,范围不会很大,做为助手和参谋,最可靠并有成效的莫过于其子。当时李建成已25岁,值至大业十二年留在河东前,长期跟随李渊,深受李渊的影响,既有青年人刚健有为的个性,又有深沉、宽容的品性,史称他“任性直率,宽仁容众”,这一点同李渊是一致的,可以成为李渊的得力助手,李建成对当时的形势和李渊的处境是了解的。这以太原起兵后李建成与李渊的对话可以证明,李建成说:“儿等早蒙弘训,禀教义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坠。”因此,让李建成组织活动李渊是放心的,况且当时李世民年仅16岁,政治上还不够成熟,李渊不会抛开李建成而独同李世民密谋,对于谋划,结纳人士等,李渊又怎能不让李建成参与呢?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言:“至前此蓄谋叛隋,则二人(建成、元吉)亦不能不与也”。当时,李氏宗族习武之风培养了李建成的政治军事才能,对于关系身家安危的大事,他也不会无动于衷的。因此,李建成是李渊反隋活动的知情者、协谋者,是可信的。

  李渊密谋反隋,在太原起兵前,有两个基地:一个是太原,由他和李世民共同组织;一个是河东,由李建成独立进行活动。

  这样安排,李渊是有深刻用意的:一方面,太原是他的根基地,起兵要在这里进行,而世民政治经验不成熟,要加以培养,正如王夫之所说:“人谓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有以折英雄之躁妄,绥民志於来苏”,“高祖坚忍自持,姑且听之而以静镇之也”。另一方面,河东是军事重镇,是通往关中的要地,大业十一年李渊曾在此讨捕农民军,有一定的政治基础,史称:“河东以来,兵马仍令帝(李渊)征发”。而且李渊许多亲属在关中,河东处于太原和长安之间,如果在河东进行组织活动,既可以接纳关中豪杰,有利于夺取关中,又可以响应太原互相呼应。

  由于李建成“性宽简”,”颇仁厚”,

  大业十三年,是起兵的关键时期,李渊加紧起义准备“仍命皇太子於河东潜结英俊,秦王於晋阳密招豪友,”。一个“仍”字,说明李建成一直是在李渊的指使下进行起兵的组织活动的。李建成倾财赈施,广泛接交,招揽了许多人才,为起兵准备了力量,表现了较出色的组织才能。史称“太子及王(世民),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偿云倦。”由于李建成以礼相待,倾身相交,“故得士庶之欢心,无不至者。”尤其是河东人士争相加入起兵行列,史载“河东水滨居人,竞进舟楫,不谋而至,前后数百人。”

  正因为李建成的出色活动,太原起兵前,李渊一面叮嘱李世民“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一面“遣密使往蒲州,催追皇太子等。”当李建成赶赴太原参加起兵时,李渊异常高兴,据史载“太子与齐王(元吉)至自河东,帝欢甚。。马上让他担负统领军队的重任。

  总之,从大业九年李渊密谋反隋到大业十三年太原起兵,李建成一直是协谋者和组织者之一,是李渊的得力助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对此,王夫之的评论有一定的客观性:“太原之起,虽由秦王,而建成分将以响长安,功虽不逮,固协谋而戮力与偕矣。”因此,说太原起兵李建成无大功是错误的,仅凭贞观国史即抹杀其贡献是不确切的,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言:“谓高祖起兵,太宗有大力焉则可,谓其纯出太宗则诬矣。”

  二、李建成是建唐军事战争的指挥者

  唐朝天下是马上得之,李建成从太原起兵,至唐朝建立,为领兵主将,任左军统帅,他指挥的几次战役,表现了较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做出了较大贡献,为此,我们加以分析评论。

  (一)夺取西河之战。西河临近太原,是进军关中的第一关口,由隋将高德儒率兵拒守。由于李渊缺乏稳固的根据地,四面是敌,再加上士兵缺乏训练,军事上不占优势,此次战役是起兵后一次大战,对士气影响很大;李渊把此战提到关系唐业成败的地步,他说:“士马尚少,要资经略……,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若克西河,帝业成矣。”为此,把重任交给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并说:“西河绕山之路,当吾通行,不得留之。”足见李渊对李建成才能的信任,他还勉励说:“先以此郡,观尔所为。人具尔瞻,咸宜勉力。”

  为了迅速攻取西河,李建成进行认真准备,周密部署:一是制订军法,整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史载“大郎(建成)等虑其不攻,以军法为言。”他向李渊表示:“如或有违,请先军法。”做到军纪严明,“三军闻者,人皆自肃,兵向西河。”二是进行严密的战役部署,李建成兵临西河,亲自察看地形,做好攻击准备,史称“风尘警急,身即前行,”“大郎、二郎不甲,亲往喻之,”三是与士兵同甘共苦,激发了士兵的勇气。史载李建成“一同义士,等其甘苦,齐其休息,”使将士受到鼓舞,军心大振,“於是将士见而感悦,人百其勇。”

  由于准备充分,措施得力,将士奋勇争先,“众皆争上。”一举攻克西河,前后仅用9天,初师告捷。李渊非常高兴:“以此用兵,天下横行可也。”李建成因功被封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

  (二)智取霍邑之战。霍邑北临汾水,东靠霍太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险要关口,扼守此地的宋老生两万精兵十分强悍,“自许堪当劲敌”,同守卫河东的屈突通遥相呼应,构成犄角之势,以阻李渊。当时唐军四面强敌环绕:北有骠悍的突厥,虎视太原;东有强大的李密瓦岗军欲取长安;西有薛举的西凉兵垂涎关中。严竣的形势使李渊必须速取霍邑,否则会失去进入关中的有利时机,因为当时隋朝大军正与中原农民军激战,关中防御空虚,一旦李密大军西进,对李渊是十分不利的。

  正当李渊欲攻取霍邑时,忽然传来刘武周引突厥袭击太原的消息,一旦失掉太原,将使李渊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这使一向沉着冷静的李渊十分着急,其内部分成两派:一派以裴寂为首,主张还救太原;一派以李建成、李世民为首,主张坚持进攻,乘胜进军。

  在这关键时刻,能否对局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做到知己知彼,将关系到唐军的前途。李建成、李世民的主张是建立在正确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的。他们首先分析了敌人的矛盾,指出:“武周位极而志满,突厥少信而贪利,外虽相符,内实相猜。突厥必欲远离太原,宁肯近亡马邑,武周悉其此势,必未同谋。”因此裴寂意见是不可取的,接着指出了退却的严重后果是人心涣散,不攻自破。“今若却还,诸军不知其故,更相恐动,必有变生……。於是突厥、武周不谋而至;老生、屈突通追奔竞来,进阙图南,退穷自北。还无所入,往无所之。”李建成针对敌人弱点和自己的优点,表现了战胜敌人的决心和勇气,他说:“今来禾菽被野,人马无忧,坐足有粮,行即得众。李密恋于仓米,未遑运略;老生轻躁,破之不疑。定业取威,在兹一举。……。雨罢进军,若不杀老生而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由于李建成等的分析细致,决断坚决,使李渊下定决心,他说:“尔谋得之,吾其决矣。”

  李建成根据宋老生性情急躁“勇而无智”、“且内部猜忌的弱点,即“群小相猜,”决定采取智取的方法,他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诱敌出战,利用阵前辱骂、轻骑挑斗和自行退却等手段,引敌出来;二是利用精骑断其退路,前后夹击。结果大败宋老生军,斩宋老生于阵前,一举攻克霍邑。这一战震慑住了突厥和李密,声威大振。

  (三)潼关防御战。夺取霍邑后,李渊内部围绕进军方向产生了战略分歧:以裴寂为首,主张全力进攻河东;以李世民为首,主张全力攻取长安,认为“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这两种主张都有不周全之处:首先,裴寂之议不妥,早在起兵之初,薛大鼎曾建议:“请勿攻河东,从龙门直渡,据永丰仓。传檄远近,则足食足兵。既总天府,据百二之所,斯亦拊北扼喉之计。”对此李渊很赞同“深然之。”因此李渊的首要目标是夺取关中,以京师为中心号令天下,而不是夺取河东,因为河东有屈突通精兵固守,号称“能兵”,一旦久攻不下,将坐失取关中良机。当时,李密拥兵十万,其谋士柴孝和曾建议:“明公自简精锐,西袭长安,既克京邑,业固兵强,……传檄而天下定矣。……不早为之,必有先我者,悔无及矣。”李密很赞同:“此诚上策,吾亦思之久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关键是谁能抢先入关。其次,若按李世民主张,屈突通必从背后攻击,一旦李密大军西进,就有腹背受敌的威胁。于是李渊吸取双方优点,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李世民统领,沿渭河夺取关中各地,迂回包围长安;一路由李建成统领,屯永丰仓,守卫潼关,防御屈突通和李密入关,占据永丰仓粮饷基地,保障李世民顺利夺取关中。

  李建成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大败屈突通,保住永丰仓,解除夺取关中后顾之忧,为顺利占领长安打下基础,李渊大喜:“屈突通东行不可,西归无路,……不可为虞矣。”

  (四)智破刘黑闼。这是唐朝统一中的最后一次战争,它的胜利为唐初社会稳定打下了基础。

  刘黑闼是窦建德的部将,窦建德降唐后,由于唐统治者对降将没有实行安抚政策,加上降将的疑惧心理,激起他们的反抗。武德四年七月,刘黑闼起兵,很快复夺故地。唐统治者先后派李世民、李元吉征讨,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由于实行“悬民处死”的高压政策,民心不稳,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武德五年,刘黑闼再次起兵,声势很大,再夺故地,李建成接受魏征、王珪建议,请令征讨。

  由于经历隋末战乱,广大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的社会环境,盼望国家安定。窦建德部将刘雅对劝他起兵的人说:“天下已安,乐在丘园为农夫耳。起兵之事,非所愿也。”这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心愿,史载“时天下大定,其(高开道)将士多山东人,思还本土,人心颇离。”因此,如果统治者实行安抚政策,与民休养生息,战乱是可以平息的。李建成吸取以往的教训,接受魏征“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谕遣之,则可以坐视离散”的建议,改变过去“妻子系虏,欲降无繇”的高压政策,实行宽大安抚政策以争取人心。史载:“建成至,获俘皆抚遣之,百姓欣悦。”为了扩大影响,李建成让被释者互相转告:“若妻子获者,既已释矣。”这一措施起到了争取民心,瓦解斗志的作用,起到了不占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结果刘黑闼部队“众乃散,或缚其渠长降,遂擒黑闼。”这样,不用战成功地解决了河北问题,使唐初社会安定下来。

  因此,李建成决不是旧史书描写的“建成残忍,岂主畅之才,”而是有勇有谋的军事统帅,尤其他实行的安抚政策,为唐太宗实行“让步”政策提供了经验。

  三、李建成是建唐战略方针的制定者

  首先,李建成是建唐战略方针的制订者之一。当时群雄逐鹿,谁能制订正确有效的方针,才可以夺取天下。太原起兵之初,李建成和李世民对李渊提出“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师出有名,以辑夷夏”的战略方针,李渊很赞同“众议既同,孤何能易。”从此,唐军打出“义兵”旗号,争取人心,力量迅速发展,史称“自尔以后,义兵日有千余集焉。二旬之间,从得数万。”李渊按这一方针,称唐立国,夺取全国政权。

  其次,李建成是唐统一战略方针的制订者之一。李渊攻取长安后,建立唐国号,根据自古以来“立嫡以长”的原则,加上李建成的巨大功绩,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太子是国之储君,需经常留在君主身边,参理朝政,协助君主制订大政方针,于是李建成留居京师,协助李渊处理军国政务。史称“帝欲其习事,乃敕非军国大务听裁决之。”为了培养他的治国才能,李渊还派大臣李纲、郑善国辅助他“与参谋议。”

  李唐统治者根据西有薛举,东有王世充、窦建德,北有刘武周、突厥,南有萧铣、李子通的局面,制定了:选固根本,再取关东的战略方针。首先巩固关中地区的统治,然后出关对关东群雄逐个歼灭,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四、防御突厥,稳定后方

  突厥之患,一直是李渊的心腹之患,起兵之初,由于力量弱,不得不笼络突厥,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虽然主要战役是李世民领兵进行的,但这些胜利同李建成抵御突厥,稳定后方,支援前线是分不开的,据史载,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李建成镇蒲州防御突厥;四年三月,李世民与窦建德征战,李建成北伐稽胡;八月李世民征伐刘黑闼,李建成安抚北境。以后又在武德五年、六年、七年多次防御突厥,为唐初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起了作用。

  五、礼贤下士,广罗人才

  李建成做为唐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广罗人才,善待贤才,在建唐前后,招揽了许多谋臣猛将,为他出谋献策,很多人成为贞观名臣,为贞观之治做出了贡献,如李建成的谋臣魏征在贞观年间以“谏诤之臣”而闻名,李建成“甚礼之”;武将中的冯立在贞观年间“甚有惠政,”被李建成视为心腹“托以心膂”;名臣韦挺“太子遇之甚厚。”另外还有郑善国、李纲等,都受到李建成的优待。以上事例,就是对否定李建成的最好反驳。

  综上所述,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是对隋末暴政的否定,是走向和平统一安定的新起点,从而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新的统治秩序,这是历史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李建成的作用在于鼎助李渊密谋反隋,兴兵建唐,他出谋划策,统兵征伐,他抵御突厥,稳定后方;他礼贤下士,广罗人才,特别是实行怀柔安抚政策,推进了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起了积极作用,并对贞观政策的实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李建成应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在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家庭成员

  继太子妃

  郑观音,上元三年卒,年七十五

  

  长子太原王李承宗早卒。

  次子安陆王李承道,626年被诛。

  三子河东王李承德,626年被诛。

  四子武安王李承训,626年被诛。

  五子汝南王李承明,626年被诛。

  六子钜鹿王李承义,626年被诛。

  

  长女李氏

  次女闻喜县主李婉顺字尪娘 嫁刘应道为妻

相关史料

  《新唐书列传第四》

  高祖二十二子:窦皇后生建成、太宗皇帝、玄霸、元吉,万贵妃生智云,莫嫔生元景,孙嫔生元昌,尹德妃生元亨,张氏生元方,郭婕妤生元礼,宇文昭仪生元嘉及第十九子灵夔,王才人生元则,张宝林生元懿,张美人生元轨,杨美人生凤,刘婕妤生元庆,崔嫔生元裕,小杨嫔生元名,杨嫔生元祥,鲁才人生元晓,柳宝林生元婴。

  隐太子建成小字毗沙门。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侠。

李建成隋末,高祖被诏捕贼汾、晋间,留建成护家,居河东。高祖已起兵,密召与元吉赴太原,隋人购之急,从间道至,授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引兵略定西河,从平京师。唐国建,为世子,开府置官属。又迁抚军大将军,为东讨元帅,将万人徇洛阳,授尚书令。

  高祖受禅,立为皇太子。诏率将军桑显和击司竹群盗,平之。凉州人安兴贵杀李轨,以众降,诏趣原州应接。建成素骄,不恤士,虽甚署,昼夜驰猎,众不堪其劳,亡者过半。帝欲其习事,乃敕非军国大务听裁决之。又以李纲、郑善果为宫官,参谋议。稽胡刘仙成寇边,诏建成进讨,破之鄠州,斩虏千计,引渠长悉官之,使还招群胡。仙成与它大帅降,建成畏其众,绐欲城州县者,使降胡操筑,阴勒兵杀六千人,仙成奔梁师都。尝循行北边,遇贼四百出降,悉馘其耳纵之。

  中允王珪、洗马魏征以帝初兴,建成不知谋,而秦王数平剧寇,功冠天下,英豪归之,阴许立为皇太子,势危甚。会刘黑闼乱河北,珪等进说曰:“殿下特以嫡长居东宫,非有功德为人所称道。今黑闼痍叛残孽,众不盈万,利兵鏖之,唾手可决,请往讨,因结山东英俊心,自封殖。”建成遂请行。黑闼败洺水,建成问征《秦王李世民》李建成曰:“山东其定乎?”对曰:“黑闼虽败,杀伤太甚,其魁党皆县名处死,妻子系虏,欲降无繇,虽有赦令,获者必戮,不大荡宥,恐残贼啸结,民未可安。”

  既而黑闼复振,庐江王瑗弃洺州,山东乱。命齐王元吉讨之,有诏降者赦罪,众不信。建成至,获俘皆抚遣之,百姓欣悦。贼惧,夜奔,兵追战。黑闼众犹盛,乃纵囚使相告曰:“褫而甲还乡里,若妻子获者,既已释矣。”众乃散,或缚其渠长降,遂禽黑闼。

  帝晚多内宠,张婕妤、尹德妃最幸,亲戚分事宫府。建成与元吉通谋,内结妃御以自固。当是时,海内未定,秦王数将兵在外,诸妃希所见。及洛阳平,帝遣诸妃驰阅后宫,见府库服玩,皆私有求索,为兄弟请官。秦王已封帑簿,及官爵非有功不得,妃媛曹怨之。会为陕东道行台,有诏属内得专处决。王以美田给淮安王神通,而张婕妤为父丐之,帝手诏赐田,诏至,神通已得前,不肯与。婕妤妄曰:“诏赐妾父田,而王夺与人。”帝怒,召秦王让曰:“我诏令不如尔教邪?”他日,谓裴寂曰:“儿久典兵,为儒生所误,非复我昔日子。”秦府属杜如晦骑过尹妃父门,恚其傲,率家童捽殴,折一指。父惧,即使妃前诉秦王左右暴其父,帝不察,大怒,诘王曰:“儿左右乃凌我妃家,况百姓乎?”王自辨晓,讫不置,繇是见疏。帝召诸王燕,秦王感母之不及有天下也,偶独泣,帝顾不乐,妃媛因得中伤之,为建成游说曰:“海内无事,陛下春秋高,当自娱,秦王辄悲泣,正为嗔忌妾属耳。使陛下万岁后,王得志,妾属无遗类。东宫慈爱,必能全养。”乃皆悲不自胜。帝恻然,遂无易太子意。

  突厥入寇,帝议迁都,秦王苦谏止。建成见帝曰:“秦王欲外御寇,沮迁都议,以久其兵,而谋篡夺。”帝浸不悦。

  初,帝令秦王居西宫承干殿,元吉居武德殿,与上台、东宫昼夜往来,皆携弓刀,相遇如家人礼。由是皇太子令、秦齐二王教与诏敕杂行,内外惧,莫知所从。建成等私募四方骁勇及长安恶少年二千人为宫甲,屯左右长林门,号“长林兵”。又令左虞候率可达志募幽州突厥兵三百内宫中,将攻西宫。或告于帝,帝召建成责谓,乃流志巂州。

        华阴杨文干素凶诐,建成昵之,使为庆州总管,遣募兵送京师,欲为变。时帝幸仁智宫,秦王、元吉从,建成谓元吉曰:“秦王且遍见诸妃,彼金宝多,有以赂遗之也。吾安得箕踞受祸?安危之计决今日。”元吉曰:“善。”乃命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赍甲遗文干,趣兴兵。焕等惧,至豳乡白反状,宁州人杜凤亦上变。帝遣司农卿宇文颖驿召文干,元吉阴结颖,使告文干,文干遽率兵反。帝以建成首谋,未忍治,即诏捕王珪、魏征及左卫率韦挺、舍人徐师谟、左卫车骑冯世立,欲杀之以薄太子罪。乃手诏召建成,建成惧,不敢往。师谟劝遂举兵,詹事主簿赵弘智谏建成捐车服,轻往谢罪。乃诣行在所,未至,屏官属,径入谒,叩头请死,投身于地,不能起。帝怒,夜囚幕中,使兵卫守。会文干陷宁州,帝惊,以宫近贼,夜率卫士南趣,山行十馀里,明乃还宫。召秦王问计,对曰:“文干竖子耳,官司当即禽之,就使假刻漏之久,正须遣一将可办。”帝曰:“事连建成,恐应者众。尔自行,还,吾以尔为太子,使建成王蜀,蜀地狭,不足为变,若不能事汝,取之易也。”秦王率众趣宁州,文干为其下所杀,以其首降,执宇文颖送京师。秦王之行,元吉及内嬖更为建成请,封德彝亦阴说帝,由是意解,复诏建成居守,但责兄弟不相容,而谪王珪、韦挺、天策兵曹参军杜淹于远方。然怨猜日结。建成等召秦王夜宴,毒酒而进之,王暴疾,喀血数升,淮安王扶掖还宫。

  帝问疾,因敕建成:“秦王不能酒,毋夜聚。”又谓秦王曰:“吾起晋阳,平天下,皆尔力,将定东宫,尔亟让,故成而美志。又太子立多历年,吾重夺之。观而兄弟终不相下,同在京师,忿阋且深。尔还洛阳行台,自陕以东悉主之,建天子旌旗,如梁孝王(刘武)故事。”王泣曰:“非所愿也,不可远膝下。”帝曰:“陆贾,汉臣也,犹递过诸子,况我天下主,东西两宫,思汝即往,何所悲邪?”王将行,建成等谋曰:“秦王得土地甲兵,必为患;留之京师,一匹夫耳。”因密使人说帝,言“秦王左右皆山东人,闻还洛,皆洒然喜,观其意,不复来矣”。事果寝。

  俄而突厥寇边,太子荐元吉北讨,欲因其兵作乱。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劝秦王先图之。王乃密奏建成等与后宫乱,因曰:“臣无负兄弟,今乃欲杀臣,是为世充、建德复仇。使臣死,虽地下,愧见诸贼。”

  帝大惊,报曰:“旦日当穷治,而必早参。”张婕妤驰语建成,乃召元吉谋,曰:“请勒宫甲,托疾不朝。”建成曰:“善,然不共入朝,事何繇知?”迟明,乘马至玄武门,秦王先至,以勇士九人自卫。时帝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入。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秦王射建成即死,元吉中矢走,敬德追杀之。俄而东宫、齐府兵三千攻玄武门,闭不得入。接战久之,矢及殿屋。王左右数百骑至,合击之,众遂溃。帝谓裴寂等曰:“事今奈何?”萧瑀、陈叔达曰:“臣闻内外无限,父子不亲,失而弗断,反蒙其乱。建成、元吉自草昧以来,未始与谋,既立,又无功德,疑贰相济,为萧墙忧。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立为太子,付军国大务,陛下释重负矣。”帝曰:“此吾志也!”乃召秦王至,尉抚之曰:“朕几有投杼之惑。”秦王号泣不能止。

  建成死年三十八。长子承宗为太原王,早卒;承道安陆王,承德河东王,承训武安王,承明汝南王,承义巨鹿王,皆坐诛。诏除建成、元吉属籍。其党疑惧,更相告,庐江王瑗遂反。乃下诏建成、元吉、瑗支党不得相告讦,由是遂安。太宗立,追封建成为息王,谥曰隐,以礼改葬,诏东宫旧臣皆会,帝于宜秋门哭之,以子福为后。十六年,追今赠。

        章太炎考证

  史之失官,莫如书书唐隐太子与明建文事。建文纪年被革除,因不为著实录,其时政令遂不可知,顾史官阙文而已。隐太子事,加诬乃已甚矣。按玄武门之讼,太宗率长孙无忌等伏兵门侧,而隐太子无衷甲之卫,是太子无欲杀太宗心,借曰计虑不及,魏征之智,岂后于房杜耶?不以伏兵教太子,是征亦未尝劝之杀太宗也。凡太宗所表愬(音“诉”,诽谤意)于神尧者,与炀帝愬太子勇语绝相类,被鸩心痛,亦饰为之耳。又攻及隐昧,云太子与宫嫔乱,谁见之谁证之?

  太宗既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吴兢刘昫不能为同异,虽宋子京亦不悟。唐人独一刘餗明杨文干事为诬告,而国史不采。司马公颇欲阙疑,然不能尽汰也。夫以神尧素染胡俗,非滞于成周之制者,且又素幸太宗,过于冢子,令唐有天下之功皆在太宗,何惮而不更置耶?然卒立隐太子无所变者,以太子自有功。按倡议之谋,本裴寂、刘文静启之,太宗在侧,故附成其说。隐太子不在侧,故不得附成其说。太宗非有以过其兄也。其决策之大者,莫如师次贾胡,久雨乏粮,群议欲返太原,惟隐太子兄弟沮其计,使神尧仡然西进,终成大业。此其功亦二人兼之,观温大雅《创业起居注》所记,大郎二郎方略正等(温大雅后亦为太宗所用,而《创业起居注》未尝剟定,唐初信史,惟此一编今其书具存。)知太子非庸谨不可与立者,神尧所以卒无异志为此也。

  其后削平东夏,实太宗之功为大,事乃在武德三年。后王魏劝太子亲将讨刘黑闼以立功,事虽卒就,比于太宗尚不逮,要创业时功非有异也。太宗以削平东夏自伐,故思夺宗。与炀帝以平陈自伐无异。夺宗之事,太宗与炀帝等。房杜为之谋主,与杨素等。凡事为耳目所习者,其取法也易,其虑之也亦深。神尧虽闇,独惩于隋之高祖。讼者知其不决,则剚刃以先之,事乃有甚于炀帝者矣。盖史者所以督视人君,唐初《两朝实录》,则房玄龄删定以奏御者,其书玄武门之变,太宗且教令肆言之,是故论功则尽归于此,举恶则尽委于彼。此犹不置法司而令罪人躬自折狱。狱成矣,果足以欺百姓耶?虽然,有时直坐罪齐王而称建成仁厚,此亦周内之不能尽也。

  附章太炎《史学略说》中对于“房谋杜断”的评论:

  太宗尝称房谋杜断。今观唐人记载,当定天下之初,二人实未尝有所建树。历代开国勋臣,皆有定国大计:萧何入关,首收图籍;居关中,转漕给军,补所不足。刘基佐明,其谋虽秘密,亦有可知者——明祖初奉韩林儿正朔,岁首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明祖问征讨大计,时陈友谅据上流,张士诚据下流,基谓先灭陈则张氏势孤,天下可一举而定也。萧、刘二人,有定国大计,彼房、杜何有焉?其所谓谋断者,恐即为太宗谋夺总嗣而已。今观房、杜之才,守成有余,开创不足。然气度亦自恢廓,魏征、王珪入参帷幕,房、杜未尝排挤;马、周上书,数年间阶位特进,房、杜亦不嫌忌。玄龄自言最慕袁安,尝集古今家诫,书于屏风,以教诸子:“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然玄龄子遗直袭爵,幼子遗爱欲夺之,卒以谋反伏诛,此即效乃父之佐人杀兄也。杜如晦子荷,参太子承乾逆谋,欲废太宗为太上皇,乃败坐诛,此亦效乃父子与人家事也。以逆为训,故子姓效尤。王绩(无功,王通之弟)尝上书玄龄,劝其功成身退,否则有灭族之祸。有识之士,见之审矣(绩称玄龄为梁公,则玄龄非文中子弟子可知)。

        史料考异

  昆明池政变真相考

  《资治通鉴·考异》中说:“建成等前鸩秦王,高祖已知之。今若明使壮士拉杀而欺云暴卒,高祖岂有肯信之理?此说殆同儿戏。……事之虚实皆未可知,所谓疑以传疑也。”司马光正是因为对此事存疑,所以才在《通鉴》中采用了一个比较巧妙的办法,亦即基本抄录太子和齐王的这段对话,但是并不像《旧唐书》那样把这件事作为一个客观事实来陈述,而是特意把这段话安排在王晊对秦王的密告中。既然只是由王晊转述,那么这段话当然就不一定具有客观真实性了。吕思勉先生的看法也与司马光接近,他认为“此计(昆明池密谋)太险,建成、元吉敢遂行此与否,殊为可疑。”(《隋唐五代史》)

  百家讲坛的孟宪实先生持第二种看法。他提出了两个理由:“一,李建成阵营对李世民采用极端手段的警惕性非常低。如果李建成方面首先使用或计划使用谋杀计策,他们对这方面的问题应该十分警惕才对。但是后来玄武门事变的过程中,无论是太子还是齐王都显得手忙脚乱,根本就没任何准备。二,后来魏徵在受到李世民责难的时候,说太子没有采用他的计划,否则就不会有如此下场。那证明魏徵曾经有使用极端手段的计划,但是没有被太子采纳。”基于这样的理由,孟宪实得出了如下结论:“这个情报(王晊告密)的核心内容看来都是不可信的,可能是李世民用来激发手下斗志的一个方法,至于受迫云云,无非是为了减轻李世民的罪责而已。”

艺术形象

  《唐太宗李世民/新隋唐演义》王伯昭饰

  旧《隋唐演义》李永饰

  《大唐情史》:张世会饰

  《开创盛世》:张子健饰

  《贞观之治》:陆剑民饰

  《秦王李世民》:严宽饰

  《隋唐英雄传》:张卫星饰

  《隋唐英雄》:乔振宇饰

      新《隋唐演义》:张粟饰

   香港TVB《西游记贰之云海翻腾孙悟空》:张鸿昌饰

   香港TVB《决战玄武门》:欧阳震华饰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