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德国元帅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9 22:52:55

德国元帅

德国元帅,指从萨克森王国到纳粹德国时代的元帅们,有约翰·格奥尔格·冯·阿尼姆伯爵、约阿希姆·吕迪格·冯·德尔·戈尔茨男爵、弗雷德里希·冯·塞肯道夫伯爵、约翰·乔治二世、亚历山大·多纳-施洛比滕伯爵等。

元帅名单

萨克森王国

1631年6月21日-约翰·格奥尔格·冯·阿尼姆伯爵(Johann Georg Graf von Arnim) 

1632年11月24日-萨克森-劳恩堡公爵弗朗茨·阿尔布雷希特(Duke Franz Albrecht of Saxony-Lauenburg)

1638年10月19日-鲁道夫·冯·莫尔辛伯爵(Rudolf Graf von Morzin)(又称莫罗辛Morozin)

1666年1月1日-恩斯特·阿尔布雷希特·冯·埃伯斯坦因男爵(Ernst Albrecht Freiherr von Eberstein)

1681年8月28日-约阿希姆·吕迪格·冯·德尔·戈尔茨男爵(Joachim Rüdiger Freiherr von der Goltz)

1688年9月8日-海诺·海因里希·冯·弗莱明伯爵(Heino Heinrich Graf von Flemming)

1691年4月9日-汉斯·亚当·冯·舍宁(Hans Adam von Schöning)

1693年5月10日-耶雷米亚斯·冯·肖维(Jeremias von Chauvet)

1697年9月30日-海因里希六世 (罗伊斯-普劳恩亲王)(Prince Heinrich VI of Reuss-Plauen)

1699年8月27日-亚当·海因里希·冯·施泰瑙伯爵(Adam Heinrich Graf von Steinau)

1706年12月3日-格奥尔格·本尼迪克特·冯·奥格威男爵(Georg Benedikt Freiherr von Ogilvy)

1712年2月22日-雅各布·海因里希·冯·弗莱明伯爵(Jakob Heinrich Graf von Flemming)

1730年4月17日-克里斯托夫·奥古斯特·冯·瓦克巴斯伯爵(Christoph August Graf von Wackerbarth)

1735年11月26日-萨克森-魏森费尔斯公爵约翰·阿道夫二世(Duke Johann Adolf II of Saxony-Weissenfels)

1749年1月11日-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鲁托夫斯基伯爵(Friedrich August Graf Rutowski)

1763年7月27日-约翰·格奥尔格·切瓦里尔·德·萨克森(Johann Georg Chevalier de Saxe)

1775年1月6日-弗雷德里希 (安哈尔特-德骚亲王)(Prince Friedrich of Anhalt-Dessau) 

1871年7月11日-萨克森阿尔贝特王储

1888年6月15日-萨克森格奥尔格王储

巴伐利亚王国

1740年-弗雷德里希·冯·塞肯道夫伯爵(Friedrich Graf von Seckendorf) (1673年-1763年)

勃兰登堡

1657年6月20日-奥托·克里斯托夫·冯·施巴尔(Otto Christoph von Sparr) (1599年-1668年)

1670年-乔治·冯·德弗林格帝国男爵(Georg Reichsfreiherr von Derfflinger) (1606年-1695年)

1670年1月24日-约翰·乔治二世 (安哈尔特-德骚亲王)(Prince Johann Georg II of Anhalt-Dessau) (1627年-1693年)

1688年-汉斯·亚当·冯·舍宁(1641年-1696年)

1691年5月1日 -海诺·海因里希·冯·弗莱明伯爵(1632年-1706年)

亚历山大·冯·施帕恩男爵(Alexander Freiherr von Spaen) (1619年-1692年)

弗雷德里希二世 (黑森-洪堡亲王)(Prince Friedrich II of Hessen-Homburg) (1633年-1708年)

1698年-约翰·阿尔布雷希特·冯·巴尔弗斯帝国伯爵(Johann Albrecht Reichsgraf von Barfus) (1634年-1704年)

1706年3月23日-亚历山大·赫尔曼·冯·瓦滕斯勒本伯爵(Alexander Hermann Graf von Wartensleben) (1650年-1734年)

1712年-利奥波德一世 (安哈尔特-德绍)(Leopold I of Anhalt-Dessau)1676年-1747年)

1713年-卡尔·菲利普·冯·维利希-洛图姆帝国伯爵(1650年-1719年)

1713年 -亚历山大·多纳-施洛比滕伯爵(1661年-1728年)

1733年-阿尔布雷希特·康拉德·芬克·冯·芬肯施泰因伯爵(Albrecht Konrad Graf Finck von Finckenstein) (1660年-1735年)

1737年-弗雷德里希·威廉·冯·格伦布考(Friedrich Wilhelm von Grumbkow) (1678年-1739年

杜比斯拉夫·格涅奥马尔·冯·纳茨默尔(Dubislaw Gneomar von Natzmer) (1654年-1739年)

1739年-艾哈特·恩斯特·冯·罗德尔(Erhard Ernst von Röder) (1665年-1743年)

1740年-汉斯·海因里希·冯·卡特伯爵(Hans Heinrich Graf von Katte) (1681年-1741年)

1740年-库尔特·克里斯托夫·冯·施维林伯爵(Kurt Christoph Graf von Schwerin) (1684年-1757年)

1741年-塞缪尔·冯·施梅陶伯爵(Samuel Graf von Schmettau) (1684年-1751年)

1742年-卡斯帕尔·奥托·冯·格拉森纳普(Caspar Otto von Glasenapp) (1664年-1747年)

1747年5月24日-亨宁·亚历山大·冯·克莱斯特(Henning Alexander von Kleist) (1676年-1749年)

1745年3月19日-威廉·迪特里希·冯·布登布罗克(Wilhelm Dietrich von Buddenbrock) (1672年-1757年)

1747年-克里斯托夫·威廉·冯·卡尔克施泰因(Christoph Wilhelm von Kalckstein) (1682年-1759年)

1747年9月18日-詹姆斯·基思(James Keith) (1696年-1758年)

1751年-弗雷德里希·利奥波德·冯·格斯勒伯爵(Friedrich Leopold Graf von Gessler) (1688年1762年)

1751年-汉斯·冯·列瓦尔德(Hans von Lehwaldt) (1685年-1768年)

1757年-莫里茨 (安哈尔特-德绍)(1712年-1760年)

1758年11月 -斐迪南 (不伦斯克-吕讷堡)(Ferdinand, Duke of Brunswick-) (1721年-1792年)

1787年-不伦瑞克公爵(Duke Karl Wilhelm Ferdinand of Braunschweig) (1735年-1806年)

1793年-威查德·冯·默伦多夫(Wichard von Moellendorff) (1724年-1816年)

亚历山大·冯·克诺伯斯多夫(Alexander von Knobelsdorff) (1723年-1799年)

1805年-威廉·马格努斯·冯·布林尼克(Wilhelm Magnus von Brünnecke) (1727年-1817年)

1807年7月21日威廉·勒内·德·洛姆·德·库比埃(Wilhelm René de l’Homme de Courbière) (1733年-1811年)

1807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冯·卡尔克罗伊特伯爵(Friedrich Adolf Graf von Kalckreuth) (1737年-1818年)

1813年10月19日-格布哈德·勒伯莱希特·冯·布吕歇尔(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 (1742年-1819年)

1821年-弗雷德里希·克莱斯特·冯·诺伦多夫伯爵(Friedrich Graf Kleist von Nollendorf), (1763年-1823年)

1821年-约翰·大卫·路德维希·约克·冯·瓦滕堡伯爵(Johann David Ludwig Graf Yorck von Wartenburg) (1759年-1830年)

1825年-奥古斯特·奈哈特·冯·格奈森瑙伯爵(August Graf Neidhardt von Gneisenau) (1760年-1831年)

1839年-汉斯·恩斯特·卡尔·冯·齐腾伯爵(Hans Ernst Karl Graf von Zieten) (1770年-1848年)

1847年7月8日-赫尔曼·冯·博恩(Hermann von Boyen) (1771年-1848年)

1847年-卡尔·弗雷德里希·冯·登·克尼塞伯克(Karl Friedrich von dem Knesebeck) (1768年-1848年)

卡尔·冯·穆弗林男爵(Karl Freiherr von Müffling) (1775年-1851年)

1854年3月14日-弗雷德里希·卡尔·格拉夫·祖多纳-施洛比滕(Friedrich Karl Graf zu Dohna-Schlobitten) (1784年-1859年)

1856年8月5日弗雷德里希·冯·弗兰格尔伯爵(Friedrich Graf von Wrangel) (1784年-1877年)

1916年1月27日-穆罕默德五世(1844年-1918年)

1918年9月6日-穆罕默德六世(1861年-1926年) 

德意志帝国

1870年10月28日-普鲁士亲王腓特烈·卡尔(Prince Friedrich Karl of Prussia)(1828年-1885年)

1870年10月28日-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 of Prussia)

1871年4月8日 -埃贝哈特·赫瓦尔特·冯·比滕费尔德(Eberhard Herwarth von Bittenfeld)(1796年-1884年)

1871年4月8日 -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施泰因梅茨(Karl Friedrich von Steinmetz)(1796年-1877年)

1871年6月16日-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Graf von Moltke)(1800年-1891年)

1871年7月11日-萨克森王储阿尔贝特(Crown Prince Albert of Saxony)

1873年1月1日 -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伯爵(Albrecht Graf von Roon)(1803年-1879年)

1873年-埃德温·冯·曼托菲尔男爵(Edwin Freiherr von Manteuffel)(1809年-1885年)

1888年3月15日-莱昂哈特·冯·布卢门塔尔伯爵(Leonhard Graf von Blumenthal)(1810年-1900年)

1888年3月15日-萨克森王储格奥尔格(Crown Prince Georg of Saxony)

1888年1月19日-普鲁士亲王阿尔布雷希特(Prince Albrecht of Prussia)

1888年1月19日-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Archduke Albrecht of Austria)

1895年2月27日-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Emperor Franz Josef of Austria-Hungary)(1830年-1916年)

1900年5月6日-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1832年-1904年)德军总参谋长、八国联军统帅

1905年1月1日-戈特里布·冯·黑泽勒伯爵(1836年-1919年)

1905年1月1日-威廉·冯·亨克(1833年-1912年)

1905年1月1日-瓦尔特·冯·勒(1828年-1908年)

1906年9月9日-阿瑟王子 (康诺和斯特拉森公爵)(1850年-1942年)

1909年4月20日-卡罗尔一世(King Carol I of Romania)

1911年1月1日-马克斯·冯·博克—波拉赫(Max von Bock und Pollach)

1911年1月1日-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1833年-1913年)

1911年1月1日-科尔玛·冯·德·戈尔茨(1843年-1916年)

1911年5月16日-乔治五世(King George V of the United Kingdom)

1912年9月11日-萨克森国王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三世

1914年8月8日-康斯坦丁一世(King Constantine I of Greece)

1914年11月2日-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1847年-1934年)

1915年1月27日-卡尔·冯·布劳(1846年-1921年)

1915年6月22日-弗里德里希 (奥地利大公)(Archduke Friedrich of Austria)

1915年6月22日-奥古斯特·冯·马肯森(1849年-1945年)

1915年6月26日-巴伐利亚路德维希亲王(1845年-1921年)

1916年7月23日-威廉二世(1848年-1921年)

1916年8月1日-鲁伯希特王储 (巴伐利亚)(Crown Prince Rupprecht of Bavaria) (1869年-1955年)

1916年8月1日-利奥波德亲王 (巴伐利亚)(Prince Leopold of Bavaria) (1846年-1930年)

1916年8月1日-阿尔布雷希特大公 (符腾堡)(Duke Albrecht of Württemberg) (1865年-1939年)

1916年1月18日-斐迪南一世(King Ferdinand of Bulgaria)

1916年2月1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五世(Sultan Mehmed V of the Ottoman Empire)

1916年-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伯爵(Franz Graf Conrad von Hötzendorf) (1852年-1925年)

1917年2月12日-卡尔一世(Emperor Karl of Austria) (1887年-1922年)

1917年12月18日-赫尔曼·冯·艾希霍恩(Hermann von Eichhorn) (1848年-1918年)

1917年12月31日 -莱姆斯·冯·沃伊尔施(Remus von Woyrsch) (1847年-1920年) 

纳粹德国元帅

列表顺序为:姓名 军衔 授衔时间 最高任职

帝国元帅(1名)

赫尔曼·戈林Herman Wilhelm Goering (1893-1946) 空军元帅1935 帝国元帅1940 总理兼内政部长

陆军元帅(19名)

维尔纳·冯·勃洛姆堡Werner von Blomberg (1878-1946) 陆军元帅 1936 国防部长

瓦尔特·冯·布劳希奇Walter von Brauchitsch (1881-1948) 陆军元帅 1940 陆军总司令

费多尔·冯·博克Fedor von Bock (1885-1945) 陆军元帅 1940 B集团军群总司令,

威廉·凯特尔Wilhelm Keitel (1882-1946) 陆军元帅 1940 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

贡特尔·汉斯·冯·克卢格Guenter Hans Von Kluge (1882-1944) 陆军元帅 1940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威廉·约瑟夫·弗朗茨·冯·勒布Ritter Wilhelm von Leeb (1876-1956) 陆军元帅 1940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威廉·利斯特Siegmund Wilhelm List (1880-1971) 陆军元帅 1940 A集团军群总司令

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Karl Rudolf Geld von Rundstedt (1875-1953) 陆军元帅 1940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D集团军群总司令,

埃尔温·冯·维茨勒本Erwin von Witzleben (1881-1944) 陆军元帅 1940 D集团军群总司令,

瓦尔特·冯·赖歇瑙Walter von Reichenau (1884-1942 )陆军元帅 1940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格奥尔格·冯·屈希勒尔Georg von Kuechler (1881-1969) 陆军元帅 1942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Fritz Erich von Manstein (1887-1973) 陆军元帅 1942 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

埃尔温·约翰内斯·尤根·隆美尔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 (1891.11.15-1944.10.14) 陆军元帅 1942 北非远征军司令,意大利北部集团军群总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总司令

恩斯特·冯·布施Ernst von Buseh (1895-1945) 陆军元帅 1943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Ewald von Kleist (1881-1954) 陆军元帅 1943 A集团军群总司令

弗雷德里克·威廉·保卢斯Friedrich Paulus (1890-1957) 陆军元帅 1943 6集团军司令

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Maximilian Baron von Weichs (1881-1954) 陆军元帅 1943 F集团军群总司令

瓦尔特·莫德尔Walter Model (1891-1945) 陆军元帅 1944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费迪南德·舍尔纳Ferdinand Schorner (1892-1973) 陆军元帅 1945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空军元帅(5名)

爱华德·米尔契Erhard Milch 空军元帅 1940 空军总监

阿尔伯特·凯塞林Albert Kesselring (1885-1960)空军元帅 1940 空军南军区总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

胡戈·施佩勒Hugo Sperrle (1885-1953) 空军元帅 1940 驻法国空军总司令

冯·里希德霍芬Wolfram Baron von Richthofen 空军元帅 1943 第二航空队司令

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Ritter Robert von Greim ( 1892.6.22~1945.5.24) 空军元帅 1945 空军总司令

海军元帅(2名)

埃里希·雷德尔Erich Raeder (1876.4.24—1960.11.6)海军元帅1939 海军总司令

卡尔·冯·邓尼茨Karl von Donitz(1891.9.16-1980.10.24) 海军元帅 1943 海军总司令,海军潜艇部队司令、德国总统

部分纳粹元帅

戈林(Goering)

戈林(1893年-1946年),独一无二的帝国元帅。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犯,德国纳粹党的重要头目。出生于巴伐利亚的罗森海姆。16岁参加德国陆军,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于1915年转入陆军航空兵部队,成为著名的战斗机驾驶员,到1918年战争结束前,担任战斗机中队长。战后复员,受聘在丹麦和瑞典当民航驾驶员。1921年与希特勒相识,次年加入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纳粹党),被委任为冲锋队队长。从此与希特勒合谋,为挑起和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了一系列罪恶勾当。1923年,他参与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的“啤酒店暴动”,事败受重伤,逃到奥地利。1927年回国,在纳粹党内恢复领导职务。1928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932年当选为国会议长。希特勒于1933年1月上台执政后,他随之出任普鲁士总理兼内政部长、航空部长。作为希特勒最得力的打手,戈林策划制造了德国近代史上骇人听闻的“国会纵火案”,建立了秘密警察组织“盖世太保”,在国内取缔德国共产党,设立集中营,迫害和屠杀了许多人士和犹太人。1935年德国正式建立空军,他出任空军总司令。1936年负责制定与实施“四年经济计划”。次年又接任经济部长,将德国经济引上战争轨道。戈林于1939年被宣布为希特勒的继承人,曾是纳粹党内的第二号领导人物。他几乎参与了希特勒所有战略决策和作战计划的制定,并指挥德国空军配合地面部队进行了疯狂的作战行动。在吞并奥地利、闪击波兰和法国、轰炸大不列颠、滥炸苏联等进攻中,都负有直接的战争罪责,并且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大量财富。戈林因辅佐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有功,早在1938年便晋升为陆军元帅,1940年又获得德意志第三帝国独一无二的“帝国元帅”称号。1945年4月20日,在苏军兵临柏林之际,他出逃到巴伐利亚,因企图取代希特勒的地位未能成功而于23日被解除了一切职务。德国战败投降后被盟军逮捕。1946年由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行刑当天服毒自杀。

博克(Bock)

博克(1880年-1945年)(又译作包克),陆军元帅。

毕业于普鲁士皇家高级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升至少校。1929年任第1骑兵师师长(少将),1931年调任第2师师长(中将)兼第2军区司令,1935年任第3集团军司令(上将)后转任第1集团军司令。1938年春任第8集团军司令,率军进占奥地利。同年秋升任第2集团军群司令,率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1939年任入侵波兰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39年10月调任西线B集团军群司令,在战线北翼攻入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任进攻苏联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担负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战略方向的主攻。反对希特勒在占领区进行集体屠杀,但同样不赞成反抗运动。同年12月,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而被迫辞职。1942年1月重新出任苏德战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同年6月,任新改编的B集团军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对分兵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两个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职。死于盟军空袭。

保卢斯(Paulus)

保卢斯(1890-1957)(又译作保卢斯,保罗斯),陆军元帅。

1890年出生于黑森的布赖泰瑙镇的鲍卢斯,19岁时在卡塞尔的高中毕业之后,就去投考皇家海军军官学校,由于他出身平民,因而未被录取。鲍卢斯决心攻读法律。但他在马尔堡大学学习一年之后,又进入了巴登的步兵第3团。入伍第二年即晋升少尉。次年秋天,他娶罗马尼亚贵族之女索利斯库为妻。1914年秋,鲍卢斯以营副官之职开赴前线作战,因表现突出而于1917年调至参谋本部服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鲍卢斯已是获得过两枚铁十字勋章的上尉军官。他最初在边防部队任职,加入陆军后,曾被派往柏林工业大学测量班受训,然后调至卡塞尔的国防军第2兵团司令部。1923年到1927年在驻斯图加特的第5步兵指挥部任参谋官,后来担任步兵第13团的连长。此时隆美尔也在该团任机枪连连长。鲍卢斯和隆美尔不同,他更喜欢需要深思熟虑、从容冷静的参谋工作。尽管如此,他还是同自己的连队长关系融洽。

当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时,鲍卢斯已晋升中校。他虽然一开始就对希特勒及其纳粹党表示反感,但仍受到信任和重用。他很快就晋升上校,并被派往新成立的驻柏林的装甲兵司令部任参谋长。由于希特勒对他的信任和对装甲兵的重视,他逐渐拥护希特勒。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鲍卢斯已升少将,在赖歇瑙上将指挥下的第10集团军(后来改称第6集团军)任参谋长。在波兰战役和西方战役中,争强好胜的赖歇瑙和他的冷静沉着的参谋长,这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物,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地合作得很好,真是相得益彰。

在希特勒实施东方战役之前,他曾命令曾担任巴本和施莱歇==新闻居长马克斯少将对东方战役进行一番研究。因为这一研究结果脱离实际,于是希特勒命鲍卢斯草拟了一个新的建议。鲍卢斯虽然对于攻击苏联一事不无疑窦,但他仍制订了一项暂以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第涅伯河一线为目标的攻击计划。鲍卢斯认为,对苏军不仅应予击退,而且必须歼灭。他还强调说,一切都将有赖于后勤补给和预备队的支援。他还认为,不仅要从地图上也要在了解第一线部队实际情况中实施对作战的指挥。但希特勒不同意这一点,他经常干涉第一线的指挥,尤其是在对苏军进攻受挫时。鲍卢斯坚决抵制德国纳粹党派驻军中的“党政委员”的错误命令。他不因循守旧,当他接任了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司令之职后,立即取消了集团军中的“赖歇瑙命令”。1942年夏季,希特勒实施大规模的攻势,命令南方集团军群担任从顿河的沃罗涅什一直到高加索的广大正面的攻击任务。苏军铁木辛哥元帅于5月9日以钳形攻势指向哈尔科夫来对抗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战斗中,已晋升装甲兵将军的鲍卢斯给苏军以毁灭性的打击,表现极为出色。5月29日,他因功而获骑士十字勋章,成了最高统帅部的宠儿。希特勒鞭策着东战场的部队向前推进,而不给一刻喘息之机。不顾严重的补给困难,他命令迅速对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发起攻势。他愈来愈依靠自己的主观顾望和臆断来指挥战争。南方集团军群被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鲍克元帅被派指挥辖有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B集团军向伏尔加河突击。B集团军群于6月28日打到顿河的沃罗涅什时,鲍克坚持固守这一线,以便警戒两翼。希特勒因此而免去鲍克之职,并派魏克斯元帅接替。8月21日,向斯大林格勒的攻击开始了。第6集团军由于把装甲部队拨给了攻击高加索的军团,加之补给迟迟不到,因而兵力严重减弱。此时,发生了一个指挥上的严重危机:A集团军群总司令李斯特元帅由于力阻对高加索的作战而被免职,希特勒亲自兼任其职;陆军参谋长哈尔德也因对战局的危机提出警告而被免职。

悲剧从此开始,红军开始顽强抵抗,在斯大林格勒城内以房屋和楼房为依托的巷战。德军的俯冲轰炸机不断轰击苏军的抵抗中心,重炮兵把街道炸成一片瓦砾,战斗异常激烈。苏军投入了强大的兵力。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指挥的顿河方面军固守克列门斯卡雅桥头堡,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则集中于城东和城东南。苏军不断获得加强兵力,一切都预示着要发生一场大规模的攻防战。为了先发制人,鲍卢斯命令先行炸毁斯大林格勒的“加农炮工厂”和“网球拍”这两个桥头堡。攻击开始,但由于步兵过度劳累,攻击多处受挫,双方伤亡都很大。13日,鲍卢斯再次命令攻击,但由于苏军的殊死抵抗,德军伤亡太大,攻击又被迫停止。斯大林格勒初雪,严冬降临,这就加重了德军的困难,须知部队尚无冬装。19日午夜,苏军炮兵猛烈攻击罗马尼亚第3和第4集团军,罗马尼亚军团因抵抗不住苏军绝对优势而仓皇溃逃。鲍卢斯把第6集团军一切可用兵力都投入了苏军的东侧。然而苏军的两个突击兵团于22日在卡拉奇会师并包围了第6集团军。

第6集团军司令部举行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第6集团军坚持固守,但空中补给必须迅速加强。然而日益严重的局势迫使他们重新考虑突围。于是,鲍卢斯电呈希特勒,陈述突围理由。由于希特勒听信了空军司令戈林大元帅保证空中补给的许诺,因而仍旧命令第6集团军固守。此时,鲍卢斯再次举行作战会议,听取下属各指挥官意见。会上,第14装甲军军长胡贝将军主张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冒险突围。海茨和耶尼克两位将军也同意这一主张。尤其是第五一军长库尔茨巴赫更是强调突围势在必行。

鲍卢斯根据希特勒关于固守的命令表示,军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服从。库尔茨巴赫仍不放弃自己的意见。他向集团军总司令递交了一份意见书说,纵使是违背了希特勒的严令,也必须突围。他坚持认为,从军事的立场看,固守是一种犯罪;而对德意志民族所负责任来说,固守也是一种犯罪。从以后的情况表明,空军根本就无法对被围军团实施补给。几周之后,补给飞行几乎完全停止,饥饿和寒冷严重威胁着被围部队。

12月12日,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57装甲军从科捷什尼科夫地区发起攻击,企图打开一条通道,经过激烈的战斗和重大的伤亡,该军勉强进到距被围的第6集团军的50公里处,终因兵力消耗太大而不能再前进了。尽管如此,被围部队仍充满突围希望。他们同霍特的部队保持不断的无线电联系。一俟霍特的部队接近到18公里之处,就向该部队所在方向迎头突围。但此时希特勒仍明令禁止任何突围行动,他特别指出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装甲部队还有燃料可用,这些坦克绝不能丢弃在草原上。鲍卢斯又失去了主张,霍特的各师又撤回去了。被围部队越来越困难。从12月26日起,每人每天只能配给50克面包。鲍卢斯一再迫切地要求补给和增援。他哪里知道,希特勒的心目中,早就没有这个斯大林格勒的被围部队了。鲍卢斯盼来的,只是希特勒授予他的上将军衔。

1943年元月8日,苏军顿河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向第6集团军劝降。鲍卢斯请示希特勒,被希特勒严词拒绝。10日,苏军终于发起了最后的攻击。他们的炮兵掀翻了德军的阵地,德军防线立即土崩瓦解,被围德军被切割成两个包围圈。

元月26日,鲍卢斯急电陆军总部要求投降,希特勒再次拒绝,并命令该军团坚守阵地至最后一人一弹。

元月30日,第14装甲军投降,次日,第51军也随之投降。就在这一天,鲍卢斯接到希特勒晋升他为元帅的命令。但他已同俄国人取得联系,同意投降。当苏军指挥员出现在军团司令部时,鲍卢斯羞怯地退回自己的房间,他关上灯,弯着腰收听无线电广播。投降事宜则由他的参谋长施密特将军代办。鲍卢斯让施密特转告俄国人,他仅能代表他本人及其司令部投降,但不能代表他的集团军残部投降,因为同他们已经失去了联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流血最多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就此结束,第6集团军22万官兵只剩下九万人活着走进俘虏的行列。他们行进在冰天雪地之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估计这些人大半都死在草原上了。鲍卢斯被关进战俘营。他供认,德国攻击苏联是完全违背国际公法的。他也承认,他曾盲从了一个不讲信义的人,所以自己才会失败。1944年,他加入了德国军官反法西斯联盟,后加入“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的“德国军官同盟”,公开反对希特勒及其指挥下的战争。

1946年,鲍卢斯奉召前往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作证。从苏联的战俘营被释放后,鲍卢斯定居于东德的德雷斯顿。

勃劳希契(Brauchitsch)

勃劳希契(1881年-1948年)(又译作勃劳希奇),陆军元帅。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炮兵上尉,1912年调总参谋部任参谋。1933-1937年历任第一师师长、普鲁士军区司令、第一军军长、第四集团军司令。在施莱歇暗杀事件中被指控收希特勒的捐款。1938年升为上将,任陆军总司令,指挥德军进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1940年相继指挥进攻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诸战役,连连获胜。1940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指挥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和苏联。由于对苏闪击战失败,于同年12月被希特勒强迫辞职。转入预备役后隐名度日。1945年被英军俘虏。后因心脏病死于汉堡战俘营。

勃洛姆堡(Blomberg)

勃洛姆堡(1878-1946)(又译作布伦伯格),陆军元帅。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历任预备19师、预备18军、第7军团司令部参谋官。一战后在国防军历任军训处处长、陆军管理局(实即陆军总参谋部)军队办公室主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司令。曾代表德国出席日内瓦裁军谈判。1933年1月被总统兴登堡委任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军部(1935年改称军事部)部长。1934年8月兴登堡死后,下令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1935年秋,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主持纳粹德国早期的扩军工作。1936年获元帅衔。1937年11月,在最高军政秘密会议上,对希特勒提出的具体扩张步骤有所保留。1938年在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中被免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纳粹德国军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期间猝死狱中。

布施(Buseh)

布施(1885-1945)(又译作布奇),陆军元帅。

1904年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1919年起在国防军中任职,历任师长、军长。1939年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布施认为军人就是应该服从。参加侵略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战争。以作战手段顽强(实际上可以说是残酷)著称。1943年晋升元帅,出任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7月,因所部在白俄罗斯地区遭围歼而解职。1945年3月,复任西线德军集群司令,防守北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国投降后被英军俘虏,在战俘营中死于心脏病。

格莱姆(Greim)

格莱姆(1892-1945),空军元帅。

国社党员。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驾机击落28架协约国飞机。1924年任中国航空顾问。1927年回国后任飞行教练。1935年重新入伍,任新建空军第一中队中队长。1938年任空军人事局局长。1940年参加不列颠之战。1942年任空军第5军军长。1943-1946年任东线空军司令。曾多次亲自驾机作战。1945年4月底柏林被围时与女飞行员莱契驾机潜入柏林,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并任空军总司令。后逃往邓尼茨司令部,被美军俘获后自杀。

邓尼茨(Donitz)

邓尼茨(189l-1980),海军元帅。

职业军人。1910年入海军当预备军官。1912年在巡洋舰"布勒斯劳"号上任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调至潜艇部队,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作战,曾被英军俘虏。战后继续在海军服役。历任鱼雷艇长、支队长、海军参谋部首席参谋和巡洋舰长。纳粹党执政后,撕毁《凡尔赛条约》,重建德国潜艇部队。1935年10月被委派指挥新建的"威迪根"潜艇队并组建新的潜艇部队。翌年任潜艇舰队司令,获海军准将衔。鼓吹"无限制潜艇战",主张大量建造中、小型潜艇,迅速发展德国的潜艇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立即开展潜艇战,广泛袭击商船,力图切断盟国的海上交通线。首创并成功地实施多艇集群近距离攻击的"狼群战术",曾给盟国海上运输造成严重威胁。先后升为海军少将(1939年)、海军中将(1940年)和海军上将(1942年)。1943年1月接替雷德尔任海军总司令,同时仍主管潜艇部队。同年晋升海军元帅。战争后期,美、英加强护航,发展反潜兵力和兵器,尤其发挥空中优势的作用,使德国潜艇战趋于失败。1945车4月,在纳粹德国崩溃前夕,被任命为德军北部最高司令官。同年5月1日,按照希特勒的政治遗嘱,继任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在德国北部的弗伦斯堡-米尔维克(Flensburg-Murwiek)组成新的德国==,企图与盟国进行结束战争的谈判(有强烈的反布尔什维克意识)。1945年5月9日通告德国投降。1946年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破坏和平罪和战争罪,判处10年徒刑。1956年刑满释放。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忆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凯塞林(Kesselring)

凯塞林(1885-1960),空军元帅。

1904年入炮兵团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晋升上尉并继续在国防军任职。希特勒上台后,参加组建空军的工作。1936年任空军总参谋长,参与扩建纳粹德国空军。1939年任第一航空队司令,参加侵波战争。1940年任第二航空队司令,参加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策划和实施鹿特丹轰炸,参加不列颠之战,并力主轰炸伦敦等城市。同年7月越级晋升元帅。1941年率第二航空队参加闪击苏联,负责支援向莫斯科方向进攻的中路德军。同年底,调任南线(意大利、地中海和北非)德军总司令。支持隆美尔在北非的战事。1943年夏,在意大利组织防御,曾阻遏盟军攻势达一年之久。1944年10月受伤离职。1945年3月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同年5月7日率部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后改判无期徒刑。1952年因病获释,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亿录《戎马终生》等。1960年死于心脏病。

凯特尔(Keitel)

凯特尔(1882-1946),陆军元帅。

1901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6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炮兵连长和师参谋官。战后在国防军内继续任职。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同纳粹党合作。1933年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获少将军衔。1936年任军事部长。勃洛姆堡的参谋长。1936-1937年接连晋升为中将和上将。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一批持不同意见的高级将领职务后,被委任为新成立的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实际上是希特勒的总参谋长)。1940年获元帅衔。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是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忠顺的助手,深信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直接参与策划、制定和实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以及从进攻波兰起到德国战败止的各种战争计划和侵略暴行;颁布一系列残害和屠杀战俘、对占领区实施恐怖统治和掠夺的命令。由于对希特勒忠顺和牵承,在同僚中有"点头驴"的绰号。1945年5月8日代表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在柏林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执行。

克卢格(Kluge)

克卢格(又译作克鲁格),陆军元帅。

1901年,克卢格晋升少尉,在沃尔芬比特尔的下萨克森野战炮兵第46团任营副官。后来,他毕业于军事学院并调到总参谋部任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是上尉的克卢格随第21军参战,因作战有功而获双剑霍亨索伦皇家勋章。后调任步兵第236师首席参谋官,并在1917至1918年的阿图瓦和佛兰德的两次会战中浴血奋战。10月,在凡尔登身负重伤。

战争失败后,克卢格于1919年被国防军录用而任职于第3军区的步兵指挥部。1921年晋升少校,3年后调往国防部陆军训练司。1926年任驻萨冈的炮兵第3团第3营营长,1927年晋升中校,次年调任驻法兰克福的骑兵第1师参谋长。1930年任炮兵第2团上校团长,两年后被任命为第3军区第3师炮兵指挥官。1933年晋升少将并被任命为通信兵监察员。1934年晋升中将,先后任第6师师长和第6军军长,后兼任驻蒙斯特的第6军区司令。1936年晋升炮兵将军,1938年任新编第6集团军总司令。

对波兰的战争开始,克卢格指挥的第4集团军,与屈希勒尔将军指挥的第3集团军同属鲍克所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第4集团军于1939年9月1日从东波美尔的各集结地发起攻击,与配属的古德里安装甲军一同突过走廊地带而切断了波兰部队的退路并重创波军。第4集团军在土黑尔原野几乎全部消灭了波军残部,于9月4日占领了魏克塞尔河的库尔姆,并于9月7日渡过德累温茨河直逼华沙东北面的莫德林要塞。华沙于9月27日陷落,对波兰的闪击战至此结束,克卢格晋升为上将。

西方战役伊始,德军战果辉煌。继突破比利时警戒部队之后,第4集团军突入并分割英军和比利时军队,致使比利时于28日投降。利用一次由东向西的突击,第6和第4集团军在里尔包围了法国的两个军。德军重新部署,克卢格成为B集团军的右翼。顿刻尔克战火未息,B集团军就发起攻击。随着霍特的装甲军突穿法军阵地,第4集团军跟踪突入,到达靠近塞纳河的鲁昂。法军第10军残部在德军装甲部队压迫下溃败,两个英国师在勒阿弗尔乘船逃回英国。第4集团军尾随第18集团军沿巴黎两侧紧追敌军,紧接着占领布列塔尼半岛。十天之后战役结束。克卢格和其他陆军高级将领于1940年7月19日一同晋升为元帅。

1941年6月22日晨,当德苏友好关系在隆隆炮声中断绝后,第4集团军在装甲部队前导下突破边境向前推进。霍特的坦克在苏瓦乌基突破苏军防线,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则向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攻击。随之而来的第4和第9集团军则在比亚韦斯托克围歼强大的苏军,这两支装甲部队继续向前推进,把已逃脱的苏军在明斯克第二次加以围歼。7月16日,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打开通往莫斯科的门户。

此时,德军统帅部发生意见分歧,希特勒不断改变其攻击目标。到9月底,希特勒才决定向莫斯科进攻。第4集团军在第9集团军协同下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包围苏军60余万人并直逼莫斯科,但苏军的抵==益顽强,加之寒冬提前到来,德军进攻陷于停顿。

1941年12月19日,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元帅因同希特勒意见发生分歧而称病辞职,希特勒自任陆军总司令。并派克卢格元帅接替离职的鲍克,担任中央集团军总司令。

克卢格当时的参谋长是格赖芬贝格,作战部长为特雷斯考上校。后者在1941年以前是一个狂热崇拜希特勒的人,又是希特勒的副官施蒙特的好友。到1941年底,他才改变观点而成为对国家社会主义深恶痛绝的人。他认为只有杀掉希特勒才能挽救德国的命运,而只有国防军--主要是陆军,才能除掉希特勒。他曾不遗余力地想把鲍克元帅拉入反对派的行列。他还想说服克卢格,使之认识反抗的必要性。此外,还有一件事情使特雷斯考相信自己策反克卢格必成。他抓住克卢格曾得到希特勒赠予的25万马克生日礼金一事向克卢格作工作,说只有起来参加反抗运动才能洗刷这种不光彩行为。但克卢格犹豫不决,他怕担当不忠的骂名。

苏军的强大攻势迫使克卢格一共把中央战线后撤了150公里。在伊尔门湖南方苏军突入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的接合部并包围了第9和第4集团军。游击队的频繁袭扰、破坏铁路、阻断后勤补给也给德军带来极大威胁。

克卢格向希特勒求援撤出苏军包围圈,被希特勒拒绝。克卢格不顾希特勒的反对,命令部队突围并取得成功。不但缩短了200公里的正面,而且在春季泥泞开始之时,中央集团军群已位于构筑良好的阵地上。

1943年7月11日,苏军优势兵力南北夹攻奥廖尔的德军阵地,迫使莫德尔上将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向布良斯克附近撤退。这时,东线已发生动摆,失败的厄运威胁着整个战线。

1943年7月25日,德国莱比锡市长戈德勒博士致函克卢格,鼓动他起来谋反,“以力量和理智去维护德国的利益”;在特雷斯考的活动下,贝克等德军将领也在设法争取克卢格。前线的败局和对抗力量的策反,促使克卢格于1943年11月同戈德勒博士会晤并下决心除掉希特勒。他们决定,设法让希特勒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视察时趁机打死他。然而希特勒并未上钩。后来,克卢格因车祸负伤离职,谋杀之事暂时作罢。

半年之后,克卢格奉召前往最高统帅部。此时,他又屈服于希特勒的影响之下,无力摆脱这个混世魔王的诱惑。他对能否谋杀成功发生动摇,反而认为效忠是他的本分。于是,他从一个反抗运动的赞助者又转而成为希特勒的宠儿,不久,他被任命为西线总司令。

1944年7月3日,克卢格到了法国,并访问了隆美尔元帅,两人发生了激烈的辩论。这真是一次奇怪的会见:隆美尔原为希特勒的信徒,当时则为希特勒的敌人;而克卢格则正好相反,两人在争论“领袖”的指挥问题上当然是针锋相对了。

在经过一番前线视察后,克卢格自己也感到战局毫无希望了。

隆美尔因重伤离职回国。两天之后,希特勒把诺曼底正面的指挥权授予克卢格元帅。

发生了施陶芬贝格上校企图用炸药炸死希特勒的事件。

当时,反对派组织的联络员向克卢格元帅请求道:“我以德意志民族的名义向您请愿!请您效法隆美尔,脱离希特勒,担任西方自由运动的领导人!请您结束战争,开始谈判,以结束这种杀人流血的勾当!”克卢格出神良久,耸耸肩膀说:“诸位,这一次行刺已经失败了!”事后他向他的参谋长说:“我已不再抱有希望了,因为一切目的都不会达到。希特勒是民众崇拜的偶像,只要他活着,一切都毫无办法……”。

在巴黎的反抗运动也被克卢格的安抚手段所平息。克卢格还按照参谋长布卢默尔特里特将军的建议,向希特勒发了一封效忠电报。

西线的状况日益恶化,克卢格早已失去信心。但他仍违心地执行希特勒不许撤退的命令,并发动了最后一次失败的反击。此时,克卢格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撤退部队,于是被希特勒撤职。

克卢格把总司令的职务交给了莫德尔,并上书希特勒。在信中,他一方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辩护,并妄称西线的败局是由于他有意采取的错误决策造成的;另一方面,最后一次劝希特勒下决心停止战争。他在信中说:“德意志民族已经受够了这种难言的痛苦,现在已经到了结束这种惊恐的时候!”

1944年8月18日,克卢格在返国途中服毒自杀。

克莱斯特(Kleist)

克莱斯特(1881-1954)陆军元帅。

职业军人,没有明显政治立场。1900年开始服役。1913年军事学院毕业。第-次世界大战时是骑兵。战后在国防军骑兵部队任职。希特勒上台后,提升至军长。1938年被免职,退入预备役。不久又应召入伍,1939年,指挥坦克军,入侵波兰、法国和南斯拉夫,以实施闪电式的突击著称。1941年6月任闪击苏联的第一坦克集群(10月改番号为第一坦克集团军)司令,为德军南路主要突击力量。率先攻打基辅,进占乌克兰,攻取罗斯托夫。同年底在苏军反击下败退。1942年调任进攻高加索方向的A集团军群司令。曾率部进抵高加索山麓。1943年获元帅衔。苏军反攻后再次败退。1944年春,因弃守克里米亚,败于南布格河,并同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并退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盟军所俘。1946年作为战犯,先后移交南斯拉夫和苏联。被判15年徒刑,后死于苏联狱中。

工资补贴

纳粹陆军元帅除了每月2000马克的固定收入外还有4000马克的津贴;此外还有400马克的工龄补贴。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