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闵泳翊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9 17:37:31

闵泳翊

闵泳翊(朝鲜语:???,1860年—1914年),朝鲜王朝后期外戚、大臣,明成皇后之侄。闵妃外戚集团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名书画家,本贯骊兴闵氏。字遇鸿、子相,号芸楣、竹楣、园丁、千寻竹斋等,赐号礼庭(闵泳翊的雅号共有40多个)。他是闵台镐之子,后过继给闵升镐为嗣,颇得姑母闵妃宠爱,1881年负责组建朝鲜新军——别技军。壬午军乱后到欧美日本等国考察。甲申政变时被开化党攻击致重伤,1886年卷入第二次朝俄密约事件,随后流亡中国。此后绝少过问政治,与中国书画家吴昌硕等人研究艺术,终死于上海。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闵泳翊出身骊兴闵氏,是朝鲜高宗的王妃——闵妃(明成皇后)的侄子。生父闵台镐,生母镇川宋氏,1860年(朝鲜哲宗十一年)四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1874年(朝鲜高宗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当时闵氏家族头号 人物闵升镐一家被炸弹暗杀以后,闵泳翊被过继给闵升镐做养子。他的妹妹是纯宗李坧的元配夫人(纯明孝皇后)。

闵泳翊早年的经历可谓是一帆风顺,比一般的贵公子更加炙手可热。这不仅因为他是闵氏外戚,更由于他受到了闵妃的特别宠爱。闵妃曾亲自赐给他“竹洞宫主人”的称号,可见他当时受闵妃的特殊关照。1877年,年仅18岁的闵泳翊参加科举考试,获庭试文科及第,这种平常人皓首穷经才能得到的功名就如此轻松被闵泳翊获得。比这还要不可思议的是,闵泳翊一登科便被除授吏曹参议(正三品)的高等官位,这在朝鲜王朝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史书记载此时的闵泳翊“两殿(指高宗李熙和王妃闵妃)绝爱之,言无不从,日三诣阙;退则宾客填咽,后至者终日不得谒”,由此可见闵泳翊年纪很轻就烜赫一时了。

1881年初,闵泳翊参与组建朝鲜第一个近代机构——统理机务衙门,并任军务司堂上,后又担任该机构的二把手——协办。同年,朝鲜政府模仿日本军制,编练了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支新式军队——别技军,闵泳翊正是别技军的负责人。闵泳翊不仅飞黄腾达,也十分高调。他的生活非常奢侈,并豢养了许多食客和褓负商。这些种种因素使他在1882年“壬午兵变”中成为起义军民的主要攻击对象。闵泳翊的家宅遭到破坏并烧为灰烬,他本人剃光了头发,装成和尚逃出汉城,才躲过一劫。当时还一直流传闵泳翊纠集褓负商攻进汉城屠城的谣言,可见当时闵泳翊的形象的确很糟。

外交活动

壬午兵变被镇压后,闵泳翊主要从事外交活动。他先于1882年9月随朴泳孝去日本访问,后又于1883年1月出使中国天津、上海,交涉海关事务。闵泳翊在当时被认为是开化党的人物,与金玉均等人关系密切,支持朝鲜内政改革,摆脱清朝控制。闵泳翊在日本访问期间,曾向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Sir Harry Smith Parkes)抱怨清廷对朝鲜的干涉,甚至对清军抓走闵妃集团的政敌——兴宣大院君也不以为然,他表示:“虽然铲除大院君对朝鲜来说不是坏事,但这种做法是辱国。清国不应该有如此干涉朝鲜内政的权利。”当巴夏礼说道:“那么,有清政府的援助不是更好吗?”闵泳翊回答:“岂有此理,朝鲜人已经无法容忍清国最近的干涉了!”

1883年,美国政府以福特(L. H. Foote)为驻朝公使,携国书抵达朝鲜汉城,为了表示两国交谊,朝鲜政府任命闵泳翊为报聘正使兼全权大臣,率团访问美国。这是一个非常重大且富有意义的外交任务。报聘使随行人员多为开化党要人,如洪英植、徐光范、俞吉濬、边燧等,闵泳翊使团还带了一名在朝鲜海关任职的中国人吴礼堂 做顾问,途经日本时又经驻日美国使馆的斡旋而聘请了美国人帕西瓦尔·罗威尔(中文名鲁越,Percival Lawrence Lowell)为外国人秘书,同时还让日本人宫冈恒次郎担任英语翻译随行。使团在沟通过程中,先由懂日语的俞吉濬将闵泳翊等人的意思传达给宫冈,再由宫冈翻译成英语传达给鲁越。1883年9月2日,闵泳翊等人到达美国旧金山。随着闵泳翊等人到达美国,美洲大陆上第一次出现朝鲜人的身影。闵泳翊乘火车经过华盛顿抵达纽约,当时的美国总统阿瑟(Chester Alan Arthur)在纽约,因此闵泳翊便在9月18日上午在纽约第五大街饭店会见阿瑟总统,向他递交国书,并对他行跪拜之礼。当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资本主义空前发展,异常繁荣的美国物质文化生活深深吸引了闵泳翊。闵泳翊在美国参观了世博会场馆、示范农场、纺织工厂、医院、医药制造公司、电气公司、铁道公司、消防署、陆军士官学校、教育局等公共机关和设施,并深表折服。1883年10月12日,报聘使团由国务卿陪同在华盛顿白宫与总统话别,结束了为期40天的美国之行。1884年6月,闵泳翊经欧洲归国,他回朝复命时,高宗国王问他:“美国富强天下第一云,卿今目睹,果然否?”闵泳翊回答说:“其国地多产谷,人皆务实,所以商务最旺,非他国比之矣。”高宗又问:“历览中何处为最胜乎?”闵泳翊回答说:“泰西皆以法京巴黎为第一,而以臣所睹,美国纽约为胜。巴黎非不繁丽,而其雄盛似不如纽约矣。”归国后,他又对美国驻朝公使福特说:“我从黑暗界去到光明界,又从光明界回到黑暗界。我将走的路尚不明确,希望美国指明。”闵泳翊对美国的由衷叹服溢于言表。不仅如此,闵泳翊使团还十分重视引进美国的先进制度和技术,闵泳翊一行返回朝鲜以后,就直接导入了电气注文、邮政制度、育英公院和农务牧畜试验场等,有力推动了朝鲜社会的近代化。

闵泳翊在旧金山曾会见过中国领事黄遵宪。后来黄遵宪曾为此事作诗道:“褒衣博带进贤冠,礼乐东方万国看。尺二玺书旗太极,是王外戚是王官。”可见当时闵泳翊一行受关注的程度。

政坛斗争

闵泳翊回国后被任命为右营使兼军务局总办,掌握了朝鲜的兵权,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而此时他的思想发生变化,他不再支持开化党的行动,而是坚决维护闵氏家族的利益,也不再反对清朝干涉,而是倚靠清朝,成为事大党的头目,与清廷驻朝将领袁世凯过从甚密,按照金玉均的说法:“闵泳翊自游历欧米(美)以来,附清之志益固,憎恶日人外形于色”。另一开化党人尹致昊也斥责道:“如彼(指闵泳翊)顽愚,一周世界,而不知自强之为光;万般演谕,而犹乐属邦而苟保,岂不寒心哉?”闵泳翊原本和金玉均、洪英植、李东仁等开化党人是至交,但由于闵泳翊的思想变化加上他高高在上的地位,使闵泳翊和开化党人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1884年12月4日(农历甲申年十月十七日),金玉均等开化党人联合日本发动甲申政变,准备暗杀保守派大臣后夺取政权,闵泳翊正是开化党计划暗杀的高级官僚之一。当天夜晚,开化党人准备借邮政局落成宴会的机会,以宴请朝廷大臣和各国使节为名义,将闵泳翊等人一网打尽。宴会进行之时,开化党人在邮政局附近的民房纵火,然后大声呼叫“救 火”。闵泳翊见此火势,没有等其他大臣起身,而是立刻独自冲出宴会场去救火。早已埋伏好的开化党人和日本人正等着向他行刺。当时,一个叫总岛和作的日本人为了抢头功,抢先对闵泳翊下手,开化党刺客尹景纯也对闵泳翊连砍数刀,砍中了他的头部和腿部。闵泳翊忍住伤痛,匆忙逃回会场,血污一片。在场的大臣和使节都大惊失色,纷纷离开。开化党的计划由此落空。

闵泳翊回到宴会场后就昏倒在地,为德国籍的外衙门协办穆麟德所救。穆麟德马上请来美国传教士安连(Horace Newton Allen,即霍勒斯·艾伦)进行救治。闵泳翊九死一生,终于捡回一条命,但是他的生父闵台镐却在这场政变中为开化党人所杀。由于闵泳翊深得闵妃喜爱,因此在甲申政变被镇压后,闵妃对安连感恩戴德,允许他兴办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所西洋式医院——济众院。

闵泳翊在甲申政变后于1885年初前往中国上海疗养1个月,归国后成为了闵氏家族的首脑,权倾朝野,先后被任命为军国机务衙门协办、兵曹判书、汉城府判尹等实权官职。当时,闵妃又不满清朝干涉朝鲜内政,遂有联俄之想法,大部分闵妃集团的大臣也都倾向联俄,但闵泳翊仍坚持效忠中国,反对联俄的做法。1886年发生第二次朝俄密约事件,闵泳翊前去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那里告密,称:“韩廷信诸小人愚弄,时派人赴俄使韦贝处,求相助保护。为巨文岛,亦求俄派船助韩防英。俄使因而愚之,欲要文凭密约。翊苦谏不入,孤掌难鸣,大局将从此决裂。”此举导致袁世凯决议联合兴宣大院君废除国王高宗,告密的闵泳翊的处境也非常难堪,偷偷离开朝鲜去了香港、上海。袁世凯废君的计划不仅被闵泳翊公开,还被他分别密告到高宗、闵妃和美国公使处。到1887年,闵泳翊为了“将功赎罪”,又从上海拍电报到朝鲜,主张派公使常驻到欧美国家,以此乞求欧美列强的援助以抗拒中国,引起了“派使西国之争”(朴定阳事件)。

浪迹中国

闵泳翊逃到中国以后,曾于1887年6月秘密回国,向高宗呈上起用大院君、停止卖官等10项改革建议,未见成效。其后远走香港、上海、苏州等地,再也没回过朝鲜。袁世凯曾在1893年向清廷报告了在华的闵泳翊与朝鲜王室之间的关系变化:“前数年韩君妃颇信闵泳翊,遇事辄寄电咨询。近年以泳翊反复无常,策无一成,王早厌之,以妃故不敢遽形于外。嗣缘闵氏中多毁泳翊,妃亦渐疑其不堪任事。唯念其系胞侄,不忍遽弃,而咨询各事因亦渐稀。”闵泳翊流亡中国期间,朝鲜政府在之后十多年间曾数次任命他为统卫使、判义禁府事、吏曹判书、驻欧公使、宫内府特进官、议政府赞政等官职,但闵泳翊都没有回国赴任。闵泳翊偶尔也卷入政治,如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试图扶植闵泳翊上台以打开朝鲜局面,于是命其驻香港领事中川恒次郎与闵泳翊面谈,但闵泳翊明确表示不愿回国;1897年,朝鲜政府任命闵泳翊为驻欧洲六国公使,以寻求西欧列强对于高宗李熙称帝的支持。但由于闵泳翊在香港经商时,与一家法国大银行发生经济纠纷,导致法国拒绝承认,加上闵泳翊本身就不愿参与政治,其出使之行也就作罢。

闵泳翊经历了政坛的大风大浪以后,已经心灰意冷,从1896年起不再过问政治,与吴昌硕等中国艺术家专心研究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另一方面,闵泳翊潜逃时,曾携带宫中的巨额内帑金,他到了中国以后,利用这笔巨款经营红参贸易,大发其财。可是当时的朝鲜逐渐为日本蚕食,国势江河日下,闵泳翊身为一名朝鲜人也对此非常痛心。1895年朝鲜发生了“乙未事变”,闵妃为日本人杀害于宫中,闵泳翊听说这个消息后,内心更加痛苦烦闷,终日借酒浇愁,吴昌硕等劝阻不听。此后经历了乙巳勒约、日韩并合等事件,朝鲜半岛最终为日本吞并,闵泳翊一再遭受打击。他表示“不见韩人”,韩国志士安重根来上海求见时就被他拒绝,闵泳翊就以此来逃避国破家亡的现实。但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以后,闵泳翊仍然出了4万元来聘请欧美辩护律师,企图搭救安重根。1914年6月8日,曾经的闵氏巨头——闵泳翊最终因酗酒伤肝而在上海法租界病死,享年55岁。闵泳翊病卒以后,纯宗李坧派事务官多田桓前往上海,会同其子闵庭植将闵泳翊迁葬朝鲜水原。

闵泳翊虽然生活奢靡、妻妾众多,但多年来膝下没有一个子女。闵泳翊天阉,原本没有生育能力,但据说到了中国以后得到奇药,恢复阳道,于1896年与其中国小妾生了儿子闵庭植,乳名为“宝”。他的正妻为贞敬夫人金氏,是壬午兵变中被杀的闵妃集团高官金辅铉的孙女,1921年去世。

书画造诣

1884年12月,闵泳翊在甲申政变中被刺,险些丧命,面对残酷的宫廷斗争,年轻的他只得亡命他乡,先是客居香港及广东,而后是苏州及上海,凭借着他深厚的汉学功底及精湛的书画造诣鬻艺谋生。闵泳翊在今上海市北京路瑞康里766号建立“千寻竹斋”,作为自己在中国的家,自己也以此为号。

喜好交友、耽于艺术的闵泳翊来上海后,很快便融入了海派书画家群体,与吴昌硕、任伯年、胡公寿、钱慧安、蒲华等结交。尤其与吴昌硕友情很深,据朝鲜人金圭镇回忆,他曾在1891年去中国拜访吴昌硕,吴昌硕问他:“你认识闵泳翊先生吗?”金圭镇回答:“还没见过他。”吴昌硕突然改变脸色而不再理会他,同时金圭镇还称:“闵泳翊从1886年以来到苏州找吴昌硕后,便沉醉于艺术的忘我之境。”这些记录说明吴昌硕很看重闵泳翊的才华,也说明闵泳翊来华后与吴昌硕的深厚情谊。而据吴昌硕在闵泳翊去世后写的长诗《挽兰丐》中序写道:“(闵泳翊)客沪上,交卅余载,嗜予刻印”,可见他们的交情已经达到30余年。闵泳翊于1883年1月底来中国天津,吴昌硕正好也在1883年2月初因公来津,两人在天津邂逅相识不无可能,也符合吴昌硕“交卅余载”的记载。

闵泳翊书宗颜真卿,以画兰撇竹驰名艺坛,笔力雄健、气格清逸。当时沪上艺苑有“海上三丐”之称,“书丐”为高邕、“印丐”为吴昌硕、“兰丐”即是闵泳翊,可见这位朝鲜艺人在海上的名声。每到星期天,闵泳翊会邀请海上画派的诸位友人相聚于“千寻竹斋”,喝酒吟诗,挥洒丹青,笔走龙蛇。作为书画名家的闵泳翊尤对吴昌硕的篆刻相当崇尚而服膺,从他与吴昌硕相识之初就开始请其治印,在以后的日子里,从未间断,这位“海上兰丐”与“海上印丐”的金石缘、书画情近三十年。

多才多艺的闵泳翊亦善吹箫,他随身携有铁箫一支,常在书画之余、微醉之后,箫声咽嚥、如泣如诉,倾吐着他的忧国忧民、思乡忆旧之情。而吴昌硕为他刻的一系列印章,犹如一部印史,记录了他多舛的命运和深切的哀怨:“甲申十月园丁再生”,甲申年即1884年,闵泳翊在当年差点被开化党刺客暗杀。“椒房贵戚”、“石韫尚书”则记录了他曾显赫的身世。而“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显示了他对梅竹的深爱青睐和崇拜梅竹和情操气节。吴昌硕共为闵泳翊刻了300方印章,其中在《吴昌硕印谱》、《田黄堂印谱》中确认的有213方。

历史评价

韩国历史学界一般把闵泳翊归为稳健开化派。但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国的书籍大都称他为守旧派,这是不准确的。闵泳翊与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人(急进开化派)都认同西方的近代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主张进行近代化改革,闵泳翊和金玉均、洪英植等人甚至有过一段非常好的交情。但两者所选择的道路是不同的,闵泳翊选择了亲附中国而推行渐进式改革,金玉均等人选择了日本道路而发动甲申政变,因此他们最终分道扬镳乃至水火不容。但不能因为道路不同就把闵泳翊评价为守旧派。然而闵泳翊在第二次朝俄密约事件中先后向袁世凯和高宗告密,这种矛盾的做法使其失去的二者的信任,不得不潜逃中国,体现了他的反复无常的两面派作风。闵泳翊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中国友人吴昌硕曾在挽诗中盛赞道:“丐也画兰兼画竹,唯不画土笔尖秃。千秋不让所南翁(指郑思肖),空谷孤芳自幽独。”他的“芸楣兰”与兴宣大院君的“石坡兰”齐名。闵泳翊和吴昌硕的友情也是中韩文化交流的见证之一。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